消費買房佔半的輝煌不值得稱道
    2009-12-07    作者:惠銘生    來源:華西都市報

    12月3日,商務部官員&&,預計200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能達到12萬億元。另據數據顯示,中國房地産銷售總額將達5.7萬億-6萬億元,也就是説中國居民近半花銷用在“買房”上(《春城晚報》昨日報道)。

  研究者稱:“今年是新世紀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但也是房地産業最輝煌的一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樓市一枝獨秀、逆勢而上,但筆者認為並不值得稱道。
  首先,全國居民消費總額,居民購房花掉一半,這樣的統計數據足以讓“地球人”形成一種怪異印象:國人癡迷於蓋房子;掙錢的目的和生活目標就是為了買房子。但現實是:幾乎人人為買房子而奔波勞累。面對高房價,居民買一套商品房不是傾其所有,就是成為“房奴”,抑或斂刮掉祖輩三代的積蓄。一言以蔽之,國人活着似乎就是為了一套房子。這種單一消費給居民帶來的生活質量的下降以及人生痛苦可想而知。高房價、多消費,等於綁架了普通百姓的幸福和快樂。
  其次,假如這種民生痛苦能換取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倒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但關鍵是,房地産業雖然具有産業鏈較長、拉動GDP速度快、帶來的經濟利益多、彰顯政績效果明顯等優勢,但其所帶動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或生産低附加值産品的行業,尤其是普通的建材行業,這對高科技行業的帶動作用並不明顯,不利於我國産業結構的升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景與其經濟結構具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産業發展失衡,可持續發展之本堪憂。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已證明,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依靠“蓋樓”實現經濟現代化。
  第三,最近一個時期,一些地方政府習慣把房地産“復蘇”作為經濟增長的有力保證,將房地産上升為支柱産業,不僅居民財富瘋狂聚集房地産,而且也吸引各路資本紛紛擠入地産業,房地産成為巨大的“吸金池”。據統計,目前房地産投資佔我國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已接近20%,佔GDP的比重接近10%,有些城市甚至把房地産當做地方政府的經濟命脈。但居民消費和政府投資過於集中房地産業,勢必産生“擠出效應”,即居民消費投入樓市多了,將會造成資源錯配,壓抑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進而阻礙內需的繼續擴大。
  中央去年提出的“保民生”舉措之一就是抑制房價。全國居民消費近半用來買房,不僅壓制了公眾生活質量與消費指數,而且也會阻滯社會經濟發展。

  相關稿件
“年輕人10年買房”要有切實保障 2009-11-09
一年漲十萬 長春購房者痛陳買房要趁早 2009-10-30
美推出住房新政策助窮人買房 2009-10-21
買房“啃老”高房價之禍 2009-10-16
現在買房買的是房地産的通脹 200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