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11-24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
|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一邊是受到扶植的公募基金,一邊是備受打壓的私募基金;一邊是公募基金經理頻頻跳槽到私募,另一邊是公募基金資産在斗大。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矛盾的現象?一句話,基金行業體制不順。 公募基金的火爆與私募基金的淒惶從以下數據可見一斑。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11月10日,公募基金專戶“一對多”有106隻産品,僅在開閘當月的9月份就有60多只“一對多”産品獲批。 今年7月初,監管部門為規範市場化改革後的新股申購活動,暫停了信託公司新開設證券賬戶,4個月過去了,開戶仍沒有重新放開。據WIND統計顯示,10月份在信託&&上發行的證券信託産品數量僅為11個,相比9月份減少了18個,整體發行數量創年內新低;而産品成立的數量為12個,比9月份也驟然減少了23個。11月推介4隻,成立7隻,都是以前就開設好獲得通過的賬戶。可以説,監管部門暫停了新設信託産品證券賬戶的開設,一拳擊中了陽光私募的七寸。如果遲遲不開閘,今後私募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轉入地下;二是通過銀行等渠道打遊擊。 當初關閉信託賬戶是為了防止打新股,如今繼續關閉,難道是為了防止資金氾濫?難道民間資金不可以通過銀行短期理財産品打新股?事實上,有關部門對於私募的歧視由來已久。今年2月,銀監會正式對陽光私募的業績報酬提取辦法進行規範,盈利與清盤成為提成的必要條件。這意味着私募基金經理要想獲得收益必須清盤,由於遭遇強硬的反對,新規並未實行。當時哪有什麼新股發行?不過是個藉口而已。 除了基金“一對多”産品之外,有關方面還減輕了基金排名的壓力。根據11月18日公布的
《證券投資基金評價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證監會設立九大禁令,包括禁止對不同分類的基金作排名;禁止對同一分類中包含基金少於10隻的基金和成立期不足36個月的基金進行評級;禁止對特定客戶資産管理計劃進行評價;禁止對處於建倉期的基金進行評級;評級期間不得少於36個月;基金評級的更新間距不得少於3個月;單一收益指標排名期間不得少於3個月;單一收益指標排名的更新間距不得少於1個月。新規要求對基金應進行長期評價,並淡化基金經理個人色彩,同時對基金評級機構定出資質限定。這也就是説,新設立基金只要不滿3年,就不用擔心排名壓力,而一些小品種的基金乾脆就沒有了排名壓力。 奇怪的是,公募基金備受呵護,卻依然無法得到基金經理人的垂青,公募基金經理出走頻繁。僅2007年以來,就有50隻基金髮生經理人變更,3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72隻基金先後發生基金經理走人的現象。另據天相投資的統計,截至10月底,2009年以來共有150余只基金的基金經理離職,涉及的基金約佔年初基金總數的34%,相當於每3隻基金中已經有1隻基金更換基金經理。 如此高的出走率絕不是用基金經理的責任心薄弱就能解釋的。事實上,公募基金到現在為止仍充滿了行政色彩。他們多數時候不是價值發現者,而是價格哄抬者,他們跟風滿倉或者與上市公司聯手博弈重組等概念,他們有持倉比例要求,並且在市場下行時不得不聽命舉杠鈴,買入並且持有,成為表面上的可憐的價值投資者。從最近兩年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總是成為最後的多頭和最後的空頭,直到5、6月份,一系列數據對經濟底部確認,基金才最遲“空翻多”,此時,大盤已過2600點。 由於激勵機制錯誤,基金經理不滿自己的收入或者出走到其他理財公司,或者乾脆頂風設立老鼠倉,業內有“十人九鼠”之説。目前的“打鼠運動”沒有改變公募基金的內部激勵機制,因此,可以預見,有能力的基金經理將成批改換門庭,除非監管層冒天下之大不韙消除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多年的發展,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産物,雖然存在種種問題,卻建立了基本的市場化投資理念與激勵機制。只有市場化的投資者才可能有市場化的市場,如果監管層把私募基金的發展壯大視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成就,並且與公募一樣成為中國未來的投資干城,還會有目前這樣不理智的打壓行為嗎? 建立高效的資本市場離不開各類投資主體,給公募基金吃偏食無助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與公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