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近日聯合宣布,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産能過剩行業,國家有關部門將原則上不再批准擴大産能的項目。 上述舉措連同先期已經施行的類似舉措,稍作推理即可得出兩點推論:其一,中國的産能過剩沉疴難起、尾大不掉,難以想象,假如沒有一次緊過一次的行政整治,反復膨脹的過剩産能更將瘋長至何種程度;其二,一路遭遇行政整治的強力阻擊,中國的産能過剩猶有擴散、惡化之勢。由此可見,導致這一惡果的內在機理自循環、自強化,並不因為外在的政策調整而趨向疲弱與消亡。 鋼鐵行業的産能過剩最能説明事態嚴重:作為調控重點,該行業曾以近乎極端的“鐵本事件”宣告世人壓縮産能絕不手軟。卻不曾想,隨後發生的實際情況是,有資料顯示,2005年該行業總産能升至4.7億噸/年,産能過剩1億噸。而如今,據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國粗鋼産能已經達到6.6億噸/年,而今年全年消費量不過區區5億噸。兩廂比較,數年之間本就嚴重的産能過剩竟然仍在惡化之中。據初步統計,僅今年1-7月,鋼鐵行業累計投資就已高達1725億元,目前在建項目還將新增粗鋼産能5800萬噸/年。 推動産能過剩的內在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為經濟與非經濟兩類,其中就後者而言,很難為修補式行政手段所消除的因素包括:其一、上下級政府間過長的委託-代理關係。在政績考核的壓力下,地方政府有足夠的動力利用信息傳遞鏈條過長這一優勢對上級政府隱蔽信息,而納稅人和公共産品受益人又往往不能對地方政府進行有效地監督和約束;其二、相對“軟化”的制度約束環境。表現在中央對地方政府的單向激勵中,産權界定模糊和預算軟約束極容易導致地方政府行為變異、機會主義盛行;其三、財政分權制之上的地方政府間競爭過度,導致本來應由市場機制引導的資源被變異配置。 相比非經濟類因素,推動産能過剩的經濟類因素顯然更難為行政手段所消除。因為種種原因,中國長期表現出資本過剩並且廉價的怪異特徵,特別是在近幾年中,此怪異特徵伴隨境外資金競相涌入而更趨顯著。即便是在金融危機尚未消退、境外流動性相對收縮、中國貿易順差大幅收窄的2009年,前三季度中國外儲依然增加3266億美元,金融機構外匯佔款餘額繼續攀高至18.54萬億元。 當然,中國的資本過剩另一面,即,中國的資本配置嚴重偏離實際所需,尤其是作為長期落後代表的第一産業,以及中小企業大量集中的第三産業,資本供給的嚴重匱乏恰與同期第二産業資本深化不斷加快成鮮明對比。值得警惕的新動向是,中國的資本相對過剩快速累積而投向相對狹窄緩慢改觀,近於必然,十部門近期宣布重點整治的産能過剩行業不僅包括鋼鐵、水泥等傳統工業部門,甚至還包括了多晶硅、風電設備之類的新興産業部門。 成因如此複雜,單以行政手段自然無力根治盤根錯節的産能過剩。因此,根本之計除了不斷提升限産限批覆蓋的廣度和執行的力度,更為重要的是,重拾改革開放初期背水一戰的勇氣,直面事關經濟社會全局更深層次的矛盾,只有如此,屢治不愈的産能過剩才能真正迎來標本兼治的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