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鋻於“金九銀十”破滅以及自7月份出現的“價漲量跌”現象,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在其發布的“房地産行業價漲量跌現象探析”報告中指出,“價漲量跌”問題可能是個危險的信號,沒有實體經濟復蘇和適當的調控政策應對,房地産行業會走向一個更危險的極端。報告建議&&相應的政策對當前泡沫化的房地産市場進行調控,針對房地産市場過度投機的問題,&&系列強化政策。 報告的主張其實並不新鮮,住建部部長姜偉新日前在其署名文章中就指出,必須建立分層次供應的住房體系,鼓勵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而在“價漲量跌”現象初顯之時,即有調控的建議出現。目前的調控動議,不過是對某些既成事實的重復而已。就在最近,上海和南京已經啟動了針對二套房以及二手房的調控措施。這一切其實都表明,對所謂的“價漲量跌”凸顯的房地産泡沫,實際情況可能並不是該不該調控,而是調控已經開始。 大體而言,筆者對國土部上述報告的立論基礎是讚同的,在實體經濟復蘇尚不穩固之時,信貸投放過於流向房地産,房價飛漲不僅促使投機,而且會對個人以及地産、金融行業帶來系統風險。就此,調控從邏輯上有其合理訴求。問題在於,針對房地産宏觀政策的轉向之快,不僅本身即鮮明凸顯出機會主義嫌疑,而且愈發暴露了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其實並沒有形成保障地産行業有序健康發展的成型的政策框架。 正如同對股市的擠泡泡,所謂的信貸“微調”居然弄成了8月份的暴跌。當然,房地産的特殊利益格局,決定了對其調控不可能出現如股市一般的大起大落,但是,調控政策的快速波動,無外乎明確表明,房地産行業是一個不讓大漲也不讓大跌的行業。如此給人的強烈判斷則是,地産的投資和投機,幾乎是一個有政策保障的無風險買賣。 在一個不短的時間內,中國的房地産仍然有強勁的升值潛力。這一點,從“地王”頻現國企的身影,以及已經開通保險資金進入地産業的渠道即可得出結論。這算不算是一種基於政策兜底的逐利行為?由此,所謂大量信貸流入房地産而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實在並不是很難預見的情況。原因自然無他,全在於房地産良好的資金流動性以及升值前景。 基於現實的情況,針對整個地産行業以及房價,政策調控顯然未必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政策的行政邏輯以及行政的價值取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