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 十年煮一沸
    2009-09-25    作者:阿琪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不少人很困惑,為什麼早在10年前就已籌備完畢的創業板當時沒有推出,卻在目前推出。目前看,推出創業板應是一種“國家戰略”。隨着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中國粗放型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進入停滯期,工業化進程已進入後半程。為此,需在政策與制度層面上促使“中國製造”逐漸走向“中國創造”。
  儘管中國經濟復蘇勢頭喜人,但主要歸功於政府的財政投資和各項刺激政策,民間投資依然低迷,客觀上需要一個創業板這樣的平台來扶持與促進民間投資熱潮的形成。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困擾經濟的癥結之一,為了經濟復蘇之後能恢復活力,客觀上需要提供一個平台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目前宏觀政策重心已經由“刺激投資保增長”轉向“調整結構促內需”,經濟領域中創新型的中小企業絕大多數是服務型與消費性行業,符合經濟發展的導向,需要得到政策更多的關愛。
   就中國自身戰略看,目前推出創業板是一個極為恰當的時機。衡量創業板推出成功與否的基本標誌是:一、投資者能從市場中能獲得較好的投資收益,市場具備財富效應;二、企業募得資金後獲得了新的發展;三、風投資本套現退出後,股價沒有一蹶不振。更長遠的成功標誌是:整個社會因此獲得了創業激情、形成了創新文化、創新經濟(310358基金凈值,基金吧)的佔比逐步增加。基於以下因素,相對於其他大多數創業板市場,中國創業板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第一、已推出創業板的大多是成熟經濟體,是經濟發展成熟後的追求創新,成功的概率畢竟較小。而我國是發展過程中的追求創新,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絕大多數是傳統行業中的創新型企業,具備較好的業績基礎和創新元素,風險相對小得多。
  第二、上創業板的企業大多數為具備創新特質的服務型、內需消費類企業,其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潛力的內需市場。
  第三、中國具備經濟規模的中小企業達到百萬,經過發審後的創業板公司基本上都是&&挑一的,類似國外純PE的公司很少,未來風投套現的壓力相對小得多。
  第四、與境外其他創業板相比,中國創業板目前還屬於“類創業板”,設置了諸多如業績要求、發審條件、風投與“大小非”退出條件等風險控制體系,自然降低了市場潛在的風險。
  由此看來,中國創業板的“基因”更好,且屬於交易更為活躍的新興市場,意味着後一階段市場的超額收益很可能産生在創業板中。
  相關稿件
首批十家創業板公司發行價格確定 2009-09-25
創業板十股齊發 分析師詳解三大申購策略 2009-09-25
首批10隻創業板新股今日申購 2009-09-25
創業板:高成長更需高回報 2009-09-25
該不該投資創業板?這是個問題 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