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公開制度培育良性的網絡監督
    2009-07-03    馬小龍    來源:荊楚網
  被網友發現“裸體煙”照片的山東寧陽縣委組織部網站——寧陽黨建網,於7月1日悄然關閉。網絡中的“裸體煙”事件,在現實中似乎也變得微妙和敏感。(南方都市報 7月2日)

  包括“裸體煙”事件在內,越來越多的信息已然表明政府的信息公開不再是單方面的廣而告之,面對興起的網絡領域的監督力量政府信息公開的步伐只能加快而不能放慢,只能順應網絡民意時刻準備着微調而不能置之不理,因為信息公開的過程中政府遭遇到了意料未及的公眾極具熱情的反饋與互動。然而,我們也還看到蟄伏於網絡背後的公眾在政務事件的參與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興趣的同時,監督的力量也時常走入非理性的軌道。
  網絡監督的興盛恰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現實社會中監督體制的乏力和失效。對於公眾而言,網絡監督成為既現實監督途徑之外的又一嶄新途徑。雖然這一途徑以其便捷等優勢短時間內深得民眾喜愛,但,迅速膨脹的監督隊伍和監督力量無疑也加劇了與尚不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等制度的“對立”。當然,“對立”也好,“衝撞”也罷,其實質卻始終是民眾與自己的政府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美好期許以及對於期許的表達、闡釋。
  我們可以且應當理解,民眾對於“納稅人”這一概念的真正內涵及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的理解和接納需要時間,正如我們在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所看到的那樣,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推行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而義務教育以上的教育資源仍然稀缺。由此可想而知,“教育”這居民個體所有權利中最基本的權利都無從瞬間實現,那麼,讓普通民眾準確把握“納稅人”的意義並行使納稅人對於相關政務的監督權顯然不現實。
  事實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佈施行不過一年之多,而在此之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也並非全然呈現良性與高效。甚至,政府部門與民眾高樹着一棟信息阻隔墻,也就造成網絡與坊間流傳的“不明真相的群眾”。但筆者相信任何時候民眾對於政務都是關心且樂於參與的。不過,眼前的系列網絡監督事件顯示從不明真相的群眾到信息公開條例支持下走近真相和了解密集的政務信息的參與者,民眾的這種熱情被過度闡釋了。
  對此,筆者以為,一方面,民眾參政議政的熱情或許被壓抑地過久,而長期的不得途徑的有效釋放就積聚了更大的能量,成為在釋放後不得控制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根源於現實社會的信息公開條例處於初步的試行階段,在對政府需要公開信息的範圍即哪些需要公開,哪些需要適當公開等規定方面以及施行的把握上都不成熟,這就使得條例不僅不能引導和規範網絡監督,更是形成政府部門跟在網絡監督的屁股後面疲於應付的局面。
  所以,政府在現有的信息公開體制下出現於網絡監督力量的不和諧聲音是正常的。只是,政府部門一旦出於自己一時一己之利益捏造莫須有的信息公之於眾,或者對於網絡監督心生“畏懼”而刻意回避等等,才會真正催生民眾與政府的難以調和的矛盾。而引導和培育良性的網絡監督,其功夫仍須下在現實社會而非虛擬空間的網絡。政府部門以構建日趨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為己任,身體力行,持之以恒必然使得網絡監督中存在的不和諧最終趨向和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