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6月30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BP(英國石油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以絕對的價格優勢,擊敗了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等國際石油巨頭,成為伊拉克第一次面向國外開放油氣資源開發項目中的唯一中標者。 按照協議,中石油與BP兩大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將在未來20年裏,對伊拉克最大的油田——魯邁拉油田提供勘探開採服務,如果服務使得魯邁拉油田增産,兩大公司除可在增産部分帶來的收入中,如數收回實際投資外,還將按照2美元/桶的價格,從增産的石油中得到勞務費。
油田勘探和開發是一項風險極高的投資,伊拉剋復雜的政治局勢和動蕩的社會環境無疑加劇投資風險。此外,伊拉克的招標條件還要求,服務項目中標單位的生産經營必須接受伊拉克官方的“共同管理”,這進一步削弱了經營單位自主管理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中石油-BP聯合體的主要競爭對手的報價都在20元/桶以上,中石油與BP兩大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不僅接受如此低廉的報酬,而且作為聯合中標,項目獲得的收益還需要在兩大公司之間進行再次分配,這些情況都讓人懷疑,中石油進行這樣一項投資是否合理。 任何一個經濟體對外開放石油市場都異常慎重。作為一個對外開放剛剛起步的石油市場,伊拉克本身也缺乏對外合作的經驗,在招標中提出的各種近乎刁難的條款正反映出,伊拉克政府對開放封閉了近30年的油氣市場的擔憂。這與我國初次向西方公司開放油田勘探項目時的情形有幾分相似。1982年,在向西方公司開放的第一輪招標中,BP與合併前的阿科公司也是在接受了一些限制性條款的前提下,簽訂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個石油合同,獲得對中國南海鶯歌海區塊的勘探特許權,雖然隨後的項目經營並沒有為BP與阿科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但從那以後,BP公司成功地進入我國極具消費力的石油市場,成為國內眾多合作項目的受益者。同時對外合作帶來的技術、資金與先進的管理生産經驗,也使得我國石油市場對外合作的大門越開越大,真正實現了內外“雙盈”。 據統計,目前伊拉克石油的探明儲量約佔全世界總儲量的9.3%,産量約佔世界總産量的2.7%,儲採比約為6.8%。成功取得魯邁拉油田項目,為中石油進入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伊拉克石油市場奠定了基礎,對於回避國內石油資源相對稀缺對企業發展的制約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目前中石油對海外項目的管理和運作過程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完備的技術力量、過硬的施工隊伍和相對便宜的勞動力成本是我們具備的優勢,但不熟悉海外市場規則、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對大型海外項目的管理經驗不足等因素是造成中石油海外項目管理成本高於國際同類企業的重要原因,採用與BP合作競標的方式,參與伊拉克項目的投標,正好可借用BP豐富的國際油田合作經驗和出色的項目管理能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大大增強了項目成功的可能性。同時,也為中石油學習管理經驗,掌握海外項目的運作規則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對未來獨自應對海外油氣項目大有裨益。 儘管低廉的價格和複雜的外部因素減低了中石油在此次伊拉克項目中獲利的預期,但應該看到,這個“闖關東”項目背後,是中石油進軍海外的清晰戰略。(作者係大連商品交易所博士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