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儲保護價收購政策導致國內大豆産業鏈斷裂,非轉基因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大面積停産 “為調動加工企業收購油菜籽的積極性,國家發改委發文(指發改經貿(2009)1362號文,該文確定今年油菜籽收購托市價格為每斤1.85元,並委託一部分中央直屬糧油企業和地方國有或民營油脂加工企業按托市價格收購油菜籽),由中央財政給予委託企業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費用補貼”,黑龍江陽霖油脂集團董事長劉樹林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説:“國家給油菜籽加工企業補貼,也應該對大豆油加工企業進行補貼。” 事實上,此前不久,陽霖油脂集團剛剛獲得了黑龍江省下發的3000萬元大豆原料收購補貼。劉樹林拿出農民銷售大豆的登記表給記者看:“政府的補貼全部用於大豆收購,我們直接把大豆收購價格拉到了一塊七毛五。” 儘管如此,因為在黑龍江目前只有陽霖油脂拿到了補貼,劉樹林還承受了許多兄弟企業和輿論媒體的壓力。“只要能夠開工,我們還可以少賠一點,否則,油脂加工企業全得死掉。”劉樹林説。 到2008年,黑龍江省內能夠常年生産的大豆加工企業有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68家,年加工能力900萬噸,實際加工量400多萬噸。因為原料價格問題,今年初黑龍江省97%的大豆加工企業不得不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
黑龍江吃不到當地産豆油?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哈爾濱市的家樂福、沃爾瑪等幾家大型超市發現,油脂類貨架大都是金龍魚等轉基因油,當地居民吃了許多年的九三油脂等企業生産的非轉基因大豆油已經很難看到。起初記者還以為是廠家與超市銷售關係沒搞好,但沃爾瑪超市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説:“從1月份起就進不到當地産的大豆油了。” 一方面是進口大豆的低價格,另一方面因大豆收購保護價,而且大豆製品銷售價過低,這“兩低一高”使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開機便意味着賠錢”。 “現在每加工1噸國産大豆,企業就得虧損900塊錢左右。”九三油脂集團負責人田仁禮&&。 記者了解到,九三集團作為黑龍江省農業龍頭企業,近期不得已開始轉移其經營方向——重視沿海進口大豆加工,其省內大豆加工已基本停止。不久前傳出其欲與外資企業合作的消息後,黑龍江大豆市場更是沒了主心骨 面對九三集團的轉向,該省其他油脂企業也都&&出了無奈。某業內人士&&,企業要生存必須要開工,可是按目前的大豆收購價格只能是虧本,企業轉做進口大豆(轉基因大豆)也是無奈之舉。
國儲大豆收購價格導致産業鏈斷裂
雖然去年10月以來開始執行的大豆國儲收購保護價政策是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其初衷毫無疑問是好的,但也正是這一政策的執行,直接導致了黑龍江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的大面積停産。 “這是個失敗的措施,把市場攪亂了。”黑龍江明達油脂公司總經理張德毅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抱怨説。他的企業從二三月開始停産,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只是零星地生産,機器是開開停停。 記者調查發現,國家儲備大豆收購價格與進口大豆價格差價較大,使油脂企業加工國産大豆只能是賠本。有關部門統計,黑龍江油脂企業只有最低1.75元/斤的價格才能從農戶手中收取大豆,而企業加工每斤大豆要虧損一毛錢,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油廠只能選擇停産關門。 黑龍江省農業産業化辦公室主任趙清學對中國經濟時報&&:“雖然國儲基本解決了黑龍江農民賣豆難的問題,但是加工企業的困境仍然沒有解決。”據他估算,由於國儲收購以及食品加工等渠道消化,到今年七八月份,市場上的國産大豆將基本消化完畢,屆時,黑龍江油脂加工企業將面臨無料可用的境地。 拿到了政府補貼的陽霖油脂雖然招致了黑龍江省內部分油脂企業的微言,但畢竟這是當地政府對於發展大豆産業決心的體現。 黑龍江省農業開發辦副主任薛英傑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對於陽霖油脂的補助還是一個先行的試點,之所以選擇陽霖油脂,一是因為它是省內最大的民營油脂集團。二是因為它的幾家加工企業所在地——三江地區是不符合國儲收購的高水分大豆主産區。“通過對企業補貼,讓企業盡快開工,同時也使農民能夠盡快收回種植成本,保障大豆種植面積不至於大量減少。”
薛英傑説。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陽霖油脂了解到,在補貼之前,陽霖油脂2009年開始並沒有收購多少大豆。補貼之後的20多天,截至5月28日,陽霖油脂以1.75元/斤左右的價格收購大豆17萬噸。劉樹林説:“補貼使我們能少賠點兒,使企業得以開工,這樣我們才穩住了管理隊伍,防止了技術人員流向社會。”
大豆保護價收購政策需做調整
儘管如此,有專家分析認為,政府補貼雖然可以暫時解決油廠收入問題,給油廠打點強心劑,有個支撐,但要想使黑龍江大豆産業得以良性發展,關鍵還得讓産業鏈良性運轉起來。 就國儲大豆保護價問題,黑龍江省農科院專家劉忠堂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國家應及時進行政策調整,&&補貼政策。比如,可以對國儲進行補貼,國儲按1.85元/斤的保護價收購,按約定價格(如1.65元/斤)將大豆原料銷售給企業,其中差價由國家補貼。 而張德毅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效仿美國的大豆補貼政策,一是直接補貼給農民,二是對油脂加工企業給予補貼,三是在收儲中讓民營企業參與,政府給予補貼。 記者在黑龍江了解到,不久前,該省政府副秘書長金濟濱兩次召集有關部門和企業,座談研究大豆産業發展問題。他們建議,應盡快“開倉放豆”,將國儲大豆按約定價格定向銷售給企業,這樣既解決了國儲大豆的去向問題,減輕倉儲壓力,降低國儲管理成本,使政府回收大量倉儲資金,又救活了企業,解決加工企業停産、虧損問題。 他們按照豆油和豆粕目前的市場價格倒算出差額,建議國家對加工企業進行補貼: (1)噸豆豆粕銷售收入折大豆2291元/噸(按大豆出粕率79%,豆粕銷售價為南方銷售區倒推産地出廠價格,平均2900元/噸)。 (2)噸豆豆油銷售收入折大豆1200元/噸(按大豆出油率16%,豆油銷價參照目前主要油脂加工企業出廠價,平均7500元/噸)。此兩項合計3491元/噸。 (3)油脂加工企業噸豆加工成本為210元。 (4)按國儲大豆保護價3700元/噸計算,油脂加工企業投入産出情況為-419元/噸。 因此,他們建議,國家只需給加工企業補貼419元/噸,大豆就可以通過加工企業進入市場,從而在根本上緩解國儲的壓力和解決加工企業面臨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