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行業應鼓勵“不正當競爭行為”
    2009-06-05    林之源    來源:東方早報

    近日,農夫山泉被曝其水源地之一的千島湖被評定為四類水,該水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該項檢測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公布的最新(3月19日)一期《中國地表水水質月報》。而此前疑為農夫山泉所操作的康師傅“水源門”事件的諸多策劃細節也被披露出來。在2009年4月,康師傅礦物質水再次因添加劑被質疑為“靠添加劑賺大錢”。
    出現這樣的現象並不奇怪,中國部分行業因為市場發育時間比較短,過於強調“營銷制勝”,往往忽視了産品質量的嚴格把關和精益求精。最終是誰的廣告詞更炫目更奪人,就更能吸引消費者並佔領市場。結果企業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各種營銷策劃上,種種帶有科學術語的概念性炒作,掩蓋了産品質量本身的諸多考量。而作為消費者一方,還沒有培養起嚴格的消費理性,對於各類新穎和“高端”的廣告辭藻缺乏審視與懷疑等免疫力。當前飲料水行業的互相揭短,其實是給了消費者一個培育消費理性的機會,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的鑒別能力,最終給廠商造成質量提升的壓力。
  部分人認為,飲料水行業的揭短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最終將降低整個飲料水行業的可信度,壓縮市場總容量,因此應該杜絕此類行為。這樣的論調很明顯是站在企業廠商的利益角度上,而非出於對消費者權益的維護動機。市場競爭的優勢不僅僅在於提供多樣化的産品,更多的是避免單一企業過於做大,謀取壟斷暴利。企業之間的各種競爭行為有助於企業提高産品質量,更大程度上迎合消費者需求。企業之間因為先天的利益對立(一方市場份額的擴大則意味着另一方的縮小),有動力對於對手企業的各种經營漏洞進行揭露與抨擊,最終達到打壓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的效果,從而提高自身的市場規模,獲取更多的市場收益。這一過程往往因為媒體的介入而被廣泛傳播,最終讓作為受眾的消費者提高了對這些行業內的産品質量的鑒別能力,進而更容易在做出消費選擇時維護自己的利益。
  對於飲料水行業而言,不妨建議A飲料公司到B飲料公司的工廠多拍些照片出來,B飲料公司可以時刻檢測所有關於C飲料公司的水源等,並隨時見報公開,以此類推,把對方工廠的環境以及種種生産物流的細節都曝光出來,讓信息嚴重不充分的消費者來評判,這樣才是真正有利於構造健康的行業環境。
  反之,企業之間相互勾結的後果是,大家對於業內各種黑幕心知肚明,卻並不點破,這樣做往往是因為自己也是這麼幹的,揭發對手就等於揭發自己。結果消費者始終看不清行業內的真相,在習慣性地多次消費之後,仍然被各種各樣的廣告詞所矇騙。市場競爭失去了其本有的內在監督功能,反而為生産商一手把持。最終,廠家聯合起來對消費者進行集體性欺騙,結果被蒙蔽被侵害的則是作為“冤大頭”的消費者。
  推而廣之,飲料水行業相互揭發僅僅是市場監督缺位或者不夠到位下的一個小例子,消費者應該仔細審視,還有多少行業存在集體性的內幕勾結,玩着“內行人騙外行人”的把戲。站在消費者一方,應該鼓勵各行各業內部的企業互相揭短,對進行飲料水行業類似的“不正當競爭”,看透行業的真相,最終迫使各類企業放下潛規則,踏踏實實做好産品,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擁有一個透明可信的消費環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