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量與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
    2009-05-18    金岩石    來源:上海證券報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退位後,積極推動國際社會關注地球變暖的威脅。英國前首相退位後,也積極推動國際社會關注碳排量過度的風險。國內外許多知名人士紛紛響應。我一直都把這件事情視為保護環境的公益事業,深為敬重。5月12日在上海交大對話經濟學大師克魯格曼時,他對碳排量過度與經濟發展模式的分析卻如同五雷轟頂,振聾發聵。因為大師一語道破玄機——碳排量過度的結論是:以往歐美的發展模式今天中國不能再仿傚了,稀缺的空氣會封殺中國複製歐美模式的發展空間。
    問題嚴重了,原來碳排量之爭不僅事關公益,還有國際政治,是不同國家是否能夠公平分享地球上的空氣。出於對克魯格曼教授的崇敬,我還是半帶調侃地提問:您的意思是不是説這個地球不能養活這麼多中國人呢?歐美當年在中國目前這個發展階段,工業化沒有資源和環境的約束;現在輪到中國了,資源和環境的約束變成了剛性限制。如果中國按照目前的模式繼續發展,不僅中國人活不下去,還會連累歐美發達國家也活不下去,這樣的事情中國怎麼能幹呢?
  發展經濟學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後進國家享有後發優勢,因為前人走過的彎路可以繞過去,前人淘汰的技術可以不再使用。由於有這種後發優勢,過去20年的路可以只用5-10年,後來者能夠在前人走過的路上跳躍前行。然而,碳排量之爭卻引出了另一個命題,通俗地説,地是你的,但空氣不是你的,你有權管你的地,我有權管你的天,因為你的空氣侵犯了我的生存空間。一個事關公益的問題,演化為如此嚴肅的利益之爭,這的確出乎意料。再演繹下去,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變成了後發劣勢,因為跑在前面的國家把路封死了,強迫跑在後面的國家必須改道。如果是這樣,後進國家還怎能追上先進國家呢?
  碳排量造成的大氣層污染當然應該關注,但是因此就封殺後進國家的發展模式卻似乎有些過頭了。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早就有人擔心中國的有限資源和有限土地養活不了10億中國人。這個擔心現在已經消失了,因為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3億。世界的石油資源也是有限的,人們也擔心世界會人滿為患、車多成災,所以人類在新能源領域內不斷創新,相信有限石油資源的瓶頸也會被突破。空氣不會比石油更加稀缺,碳排量也不會比次級債更難控制,人類本身製造的危機總是能夠依靠自己找出解決方案。經濟發展的問題也只能在發展中解決。
  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有三個層次。第一,技術進步的速度不斷加快。平均每隔3-5年,技術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升級一次。每隔20-30年,技術都會改變原來的基礎,發生革命性的創新。所以,後進國家可以跳過前人使用的某些技術,直接選擇最新的技術,這就節省了時間。第二,經濟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多,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必然逐漸提升。碳排量和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就是新時代的新問題。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有類似的問題,後進國家可以借助於前人的智慧來解決所面對的新問題。第三,經濟發展的模式也在不斷演變,後進國家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總能不斷修正前人走過的路,所以並不是無條件地複製前人的模式。中國更是如此。新中國自成立以來所走的路總是獨具特色,雖然時好時壞,但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碳排量問題也能通過各種努力找到解決方案。
  克魯格曼教授的坦誠和睿智令人敬佩。他的中國之行掀起了一個“克魯格曼旋風”。所到之處,皆有爭論;所論之事,皆有創意。這絕對好於對中國的一味追捧或一味批評。他對中國經濟的看法從總體上看還是非常客觀的。在碳排量問題上,克魯格曼的分析提醒我們要關注經濟發展的環境約束,也提醒我們要注意把環境問題政治化的傾向。石油價格暴漲的問題也曾經被政治化,被某些人誇大其詞並歸罪於中國需求,但之後發生的油價暴跌使這種無理怪罪化為烏有。碳排量和氣候問題也存在被過度誇大的傾向。英國前首相剋萊爾在他的演講中曾經圖示了一個可怕的預測,氣候變暖和碳排量過度竟然會使人類的可居住空間消失過半!整個北京都將會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
  在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利益之爭是永無休止的。過去,人們爭奪土地;今天,人們爭奪空氣;過去,人們用武力解決問題;現在,人們用協商化解爭端。世界進步了,後進國家的後發優勢應該越來越強;這樣才能推動先進國家也不斷進步,從而共同提高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