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政策面臨兩難選擇
    2009-03-20    孫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3月12日,海關總署公布了最新的外貿統計數字,2月當月進出口順差為48.5億美元,環比下降87.6%,超出市場預期。而且有專家預測未來很有可能出現月度逆差。
  在嚴峻的形勢下,分析中國外貿的任務以及當下的政策,筆者認為,出口導向政策效果不明顯,應採取適度的臨時性進口保護措施。

  “保八”要求外貿平穩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三大需求對GDP增長貢獻率的核算,自2002年以來,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外貿一直是一個主要動力。特別是2005年後,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每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20%左右,對經濟增長率的拉動超過了2個百分點。但是今年這駕馬車是否還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這是一個問題。
  過去三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40%左右。雖然擴大內需已經成為國家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長期戰略,但是可以預計,消費的貢獻率在2009年不會出現大幅提高。
  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城鄉居民收入不太可能有顯著提高;其次,雖然社保、醫療衞生、教育等體制在抓緊改革,但是短期內不會立即見效,居民消費傾向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最後,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財政出現赤字,今年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稅收增長不容樂觀,而政府支出將更多地用於投資,政府消費不會顯著提高。
  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主要力量,過去10年中,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高達到過63%,那是在2003年,最近幾年來,資本形成的貢獻率都處於40%左右。政府&&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將會提高投資率,投資對增長的貢獻率應有所增加,但是考慮到除了政府投資外,企業投資就規模和效益來説更為重要,這是依靠行政命令無法完成的。最新數據顯示,很多不在經濟振興規劃中的産業,以及主要依靠私營企業投資的産業,投資增長率並不理想,比如1~2月份房地産開發投資僅增長了1%,地方投資也低於中央投資,外商投資增長緩慢。由此可以預見,今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即使有提高,也不會超過50%,
  那麼,在8%的經濟增長率中,剔除消費和投資的貢獻後,要求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貢獻至少要達到10%,拉動經濟增長率至少0.8個百分點。我們按當年價格估算,在經濟增長率保證超過8%的要求下,外貿要對經濟增長有10%的貢獻率。需要貿易順差增長率超過10%,2008年中國的貿易順差接近3000億美元,也就是説今年的貿易順差增長必須超過300億美元。如果放在過去幾年,這是一個很輕鬆就能完成的目標,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今年要完成這個任務非常困難。

  出口形勢嚴峻

  近期的海關統計顯示,出口連續幾個月來一直在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持續擴大,今年1月的貿易順差同比增長了102%,是因為進口下降更快造成的,而2月份順差急劇縮減至48.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43.3%。順差驟降,給爭取8%的經濟增長目標蒙上陰影。如果未來幾個月連續出現貿易逆差,那麼今年外貿對經濟增長10%的貢獻率就很可能完不成,甚至於可能會産生負的貢獻率。
  從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來看,中國連續出現月度貿易逆差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美國商務部3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個人消費支出連續6個月下降後,在今年1月出現了0.6%的微弱增長,而製造業連續13個月收縮,建築項目開支大幅下滑。歐洲的情況更顯悲觀,歐盟委員會發布的經濟敏感指數在1月份創出了1985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表明目前的歐洲經濟處於一個冰點。日本經濟也在大幅下滑,最新統計顯示其2008年四季度以來經歷了年均兩位數的衰退。歐盟、美國和日本是中國最主要的産品出口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下滑和消費不振,必然會對中國産品出口造成負面影響。
  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的貿易保護措施也相繼推出,而且很多保護措施都直接針對中國産品。從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的談話中可以觀察到,自去年12月以來,計有美國、歐盟、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産品發起了超過10起貿易救濟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國出口的政策也屢屢&&。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出口保持增長的前景更加難測。

  出口導向政策效果不明顯

  在出口出現困難的形勢下,為了保增長,中國的貿易政策做出了怎樣的調整呢?觀察最近商務部的政策,我們發現,商務部對全球貿易的基本態度是提倡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所採取的措施還是出口導向型的,力圖通過政策的調整促進中國産品的出口。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近期多次通過發表文章和答記者問,來表明中國的立場,他在“兩會”答記者問中説:“解決全球外貿形勢下降的問題,還需要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首先我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讓我們自己的外貿政策能夠支持自由貿易,符合多哈回合談判的要求,但全球社會共同的關注非常重要,我們要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我們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2月下旬,商務部組織了赴歐洲採購團,此次採購估計達到150億美元。
  去年年底國家&&的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的意見,也是主要集中在如何推動出口,從財稅政策、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金融服務、貿易便利化和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等方面保持外貿穩定增長。但是,這些政策的效果並不明顯。

  適度的臨時性保護措施是可行的選擇

  從促進出口方面來帶動增長,雖然還具有一定空間,但是要完成“保八”的任務,難度非常大,而如能適度地對進口採取臨時性保護措施,也許是解決之道。
  從上世紀80年代中以來,中國從出口導向戰略中獲利頗豐。多年來,全球化浪潮確實與中國的發展戰略配合默契,出口導向戰略也進展順利,如果沒有這20年來出口的高速發展,很難想象中國能創造出今天的經濟奇蹟。但是現在情況變化了,國際市場需求在下滑,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如果還用老辦法來解決問題,用老觀點來看待世界,難免會出現偏差。
  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進口保護並不是一無是處。而在現實中,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在經濟起飛的初期都曾採取過保護國內産業的貿易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據世貿組織的一份報告稱,自去年秋季以來,由於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低迷,共計22個國家及地區採取了提高關稅、支持國內産業發展政策等對貿易産生影響的措施。
  筆者以為,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時期,如果對國內投資和産業採取適度的保護,可以使政府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産生更好的效果。例如政府計劃內的項目,應該給予採購中國製造産品一定的優惠政策,或者調整進口政策,鼓勵能源、資源類等我國稀缺産品的進口,適當抑制機電産品進口等。這樣做有多方面的好處:
  第一,可以平衡貿易收支。前面已經分析過,2009年我國的出口負增長的可能性較高,如果進口不做一些限制,那麼出現貿易順差較大幅度的下降,將對經濟增長産生下拉的作用。而採取比較溫和的進口保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出口的下滑,保持貿易順差的平穩增長,這對保證8%的經濟增長很關鍵。
  第二,在金融危機中,採取進口保護可以形成一個緩衝帶,保護中國的一些産業少受衝擊。近期數據顯示,中國機電製造産業受到的衝擊較嚴重。如果金融危機把我國經過20年努力積累起來的機電産業競爭優勢衝垮,那對今後完成産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很不利的。所以可以考慮對機電産業採取一定的貿易救濟,扶持他們度過危機。
  第三,適度抑制進口是擴大內需的補充手段。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投資和消費支出中,用於購買進口産品的部分,既不能提高國內的就業水平,短期內也不能為國內的産業帶來更多收入,刺激經濟的效果不免大打折扣,在很難達到“雙贏”的環境中,“肥水不流外人田”或許是一個辦法。
  第四,採取適度的臨時性進口保護政策,可以提高我國未來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的地位。目前各國都在忙於拯救自己的經濟,自由貿易的呼聲再大,見效也很難。如果現在適度提高我國經濟的保護水平,在國際經濟觸底之後再迎來貿易自由化浪潮時,我們放棄保護、開放市場,將會獲得其他國家的更多關注和讚賞。
  現在中國的貿易政策正處於兩難境地,既要維護自由貿易的姿態,力求其他國家不要關閉市場,以獲得中國産品出口的空間,又面臨着現實的市場萎縮和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風險,貿易順差縮小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筆者以為,在這樣的複雜情況下,以控制進口來做出平衡,是一種選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