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經濟有壓力,奧巴馬上任之後最大的壓力是來自經濟下滑的挑戰,國務卿希拉裏訪華也以經濟事務為先。繼政府應該在經濟事務上大有作為的凱恩斯主義調調在華盛頓廣為傳播後,“買美國貨”的貿易保護主義主張也迅速抬頭。中國也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隆國強提出,中國應該未雨綢繆,“提前研究準備一份貿易報復的清單”。 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是一種忘記了歷史的做法,儘管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對美國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法案》記憶猶新,因為這幾乎是人類貿易史上的大災難。這一法案主要是對進口商品大幅度提高關稅,使得進口商品相對於美國本土産品失去競爭力,雖然這與號召購買美國貨的口號不同,但實質上也是促成“購買美國貨”。從1930年到1932年,全世界貿易量萎縮了2/3,這主要是因為各國效仿美國的貿易保護,競相採用報復性貿易措施所致。 習慣了閉塞的國度也許會認為閉關鎖國也沒有什麼不好,自力更生也能使人過活。但問題在於,如果每個人的生活水準都比較低下,這個國家就會掉到低水平均衡的陷阱裏去而不能自拔。亞當 斯密和李嘉圖兩位偉大的經濟學家,早就各自指出過國家間的自由貿易、互通有無對各自的效率改善和福利增進的好處。而貿易保護主義卻與此背道而馳。 儘管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有嚴格假定,但大致而言是成立的。以1937年為例,考察美國與英國各行業的出口績效與勞動生産率之間的關係,可以證實:就美國勞動生産率(根據工資差異加以調整後的)相對高於英國的産業而言,美國在這些行業的出口也相對高於英國這些行業的出口。後來又有經濟學家比較了1950年美國、英國勞動生産率與出口績效之間的關係後發現,1950年,39個被觀察的部門中有33個部門支持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即一國應生産和出口本國具有相對優勢的産品。 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顯然並不是要着重扶持那些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和産品,而是傾向於扶持勞動密集型産業,換句話説,是扶持選票密集型産業。隆國強研究員建議準備一份貿易報復清單,儼然一副要打貿易戰的樣子。而如果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戰,肯定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這不是理性的選擇,同樣也不是負責任的大國的選擇,不僅對於中國如此,對於美國也是如此。就此而言,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貿易保護主義無法拯救世界經濟》一文,道出了實話。 美國從全球自由貿易中獲益良多,尤其是從來自中國的進口中獲益,輸出美元輸入商品,舉國借債是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而希拉裏訪華也花了很大力氣游説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用於拯救美國國內不斷下滑的經濟頹勢。所以,如果美國要依靠借錢來渡過難關,就不可能實行所謂的貿易保護主義,實行的話就相當於自己斷了借錢的路。 奧巴馬政府一再傳出不太和諧的政策呼聲,表明美國經濟目前局面艱難。但採用貿易保護的方案無助於壓力的緩解,相反,在危機中多想想合作,或許是出路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