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顯示農民替國家種田
    2009-02-20    楊於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期北方大旱牽動人心。有報道説,很多農民沒有抗旱積極性,他們認為抗旱划不來。還有人根據粗略統計,給抗旱算出一筆30億元的成本賬。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陶建平近日通過《長江日報》駁斥了“抗旱不值論”,認為抗旱勢在必行。

  我國每年糧食需求在5億噸左右,而國內産量僅能自給自足。如果抗旱不力,將會直接影響我國夏糧産量。國際市場流通糧食大約2億噸,除去其他糧食進口國的需求,中國可以利用的不超過1億噸。中國缺糧,必然造成國際糧價大幅波動,危及我國國家安全。
  國家需要抗旱,但“抗旱不值論”絕非農民的無理抱怨。在我國大部分糧食主産區,每畝地的糧食收益,僅有200元到400元。抗旱不可能使收成保持在豐年水平,不計抗旱成本,每畝收益也會銳減。如果計入抗旱成本,每畝收益還有多少,就很懸了。而所謂200元到400元的每畝收益,尚未計入勞動力本身的成本。
  我老家在江漢平原,去年是一個豐年,聽種棉花(資訊,行情)的哥哥説,收成還不錯,但除去農藥、化肥之類的成本,種田基本沒有收益。今年春節回家,聽哥哥説,由於摘棉期陰雨連綿,棉花畝産大降,品質大不如前,收購價格大跌,每畝收益只有一兩百元,算上人工成本,虧大了。
  我懷疑“種田虧本論”:沒有人會做虧本的買賣。農民做不起虧本“生意”,要是真的虧本,他們拿什麼來補貼這樁買賣?哥哥告訴我,他的收入來源不是種田,而是各種副業,比如幫人蓋房子,在水渠裏抓鱔魚,夜晚違法打野兔。種地是迫不得已的,因為誰也無法預知,某年將會是一個豐年,於是種田;某年是一個歉年,不種算了。
  農民就抱着一種碰運氣的態度,在江漢平原上春耕夏種着。因為是碰運氣,他們懶得投入時間和精力,過年的時候田裏還有很多棉梗沒有拔掉,很多拔起來的棉梗扔到水渠裏爛掉。村頭很多上好的農家肥,沒人願意把它施到田裏去。田頭扔滿了除草劑的包裝袋,可見大量使用了除草劑,因為大家都不願意鋤草了。江漢平原的農業,已經成了一種“懶漢農業”。
  看起來農民變“懶”了,但從他們四處奔波打工來看,他們只是不想在種田上“虛擲青春”。政府在計算農民和農業收入時,往往不把農業勞動力作為成本計入,使種田呈現“盈利”假象,媒體也人云亦云着。自從進城打工、從事副業的機會多起來後,農民覺悟到,自己作為勞動力是有價值的,投入農業就會産生人工成本。在老家,現在做一天“小工”可得60元,這就成了農民在農村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價格。種田值不值,大家心裏就有一本賬了。
  當然,農民都不種田,有旱不抗,必然導致國內糧食緊缺,危及國家安全,影響政局穩定。但農民種田不合乎“經濟理性”,他們懶得抗旱,我們必須關注和給予“恰切”理解。這種農業的“兩難”不過表明,種田正在由農民的需要變成國家的需要,變成國家的一種戰略“守勢”。抗旱,也的確對於部分農民不合算,更多的是國家的戰略需要。
  換句話説,農民現在是在替國家種田,他們變成了“國家工作人員”。種田和抗旱所産生的價值,歸於農民的較少,歸於國家的甚多。國家必須公正地對待農民和農村、農業,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否則就有違社會公正與正義原則。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