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不少省市紛紛推出有利於房地産市場活躍的樓市政策:西安市對市民購買商品住房給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財政補貼;瀋陽市宣布將重啟購房補貼政策,還將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年限和限額;河南省政府則規定購買普通商品房的可按一定比例減免房地産交易契稅(據9月9日《上海證券報》)。
本輪房地産調整與之前任何一次波動的不同之處在於,市場的剛性需求遲遲沒有爆發。之前房地産市場的階段性調整,每次都以結婚、落戶等剛性需求的突然爆發而終結,隨後就是房價繼續大漲,而這一調整靜默時間一般就在半年左右。以此為標準,長達一年的市場低迷已經明確宣告房地産市場走勢的實質性轉變。
對於已經持續繁榮長達十年的中國樓市而言,這樣的轉變是值得慶幸的。房地産市場價格長期飆升的背後不乏畸形因素,並且已經明顯負面影響了整體經濟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就在於,房地産市場繁榮抑制了市場其他消費需求的增長,這種“一枝獨大”的經濟結構不利於産業結構的整體優化。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大多數公眾不得不減少其他消費開支,積攢資金以便應付首付和按揭負擔。由此,在不斷被推高的房地産價格背後,是其他産業發展的隱性蕭條。
需要明確的一點,儘管經過一年左右的市場調整,但國內的房價依舊明顯過高。以國際上常用的房價收入比來衡量,目前國內一線城市的的比值仍在10倍以上,遠高於海外市場平均4-5倍的水平。這樣的整體房價水平下,遠未達到需要出手救市的地步。
事實上,在房地産市場的供求雙方之間,地方政府始終充當着偏向於開發商的角色,原因一目了然:無論是土地出讓金收入,還是地方的財稅收入都直接與房地産市場挂鉤。近期房地産市場的低迷讓這種紐帶關係變得更加顯化,甚至已經開始扭曲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財政資金越界救樓市的政策行為,只能表明地方政府和房産開發企業的利益紐帶並沒有被隔斷。
以當下的宏觀經濟形勢而看,地方政府的房地産政策抉擇已經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房價如果因為財政扶持而反身向上,那麼長期累積的市場泡沫和被抑制的市場消費需求,必然會加大整體經濟運行的風險。而後者對於以“保增長”為主基調的中央調控政策而言,將會造成負面影響。可以明確的是,在當下國民經濟走勢存在進一步下滑風險時,房地産市場如果再度非理性繁榮,將會嚴重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費內需,成為制約經濟良性發展的隱患。動用財政力量“救市”的行為,不可聽之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