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産權房洩露了“資本的秘密”
    2008-07-11    作者:崔宇    來源:東方早報

  自2007年6月建設部發布小産權房無法律保障的風險提示,並啟動了全國範圍的清查整頓以來,小産權房存廢之爭一直備受關注。繼年初國務院重申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産權房後,近日國土資源部已經將關於“小産權房”的報告上交國務院,提出的初步對策,是對新發生的一定要嚴肅查處;歷史形成的,要由地方政府妥善處理。看來,小産權房的合法化之途仍待破冰。

  回顧過去,從小崗村的包産到戶,到民營經濟的蓬勃興起,再到國有企業的産權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正在發生着科斯所説“清楚界定的産權是市場交易的前提”所提示的變革。但在勞動力和土地生産要素方面,我們仍然畏手畏腳,比如,戶籍管制使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受到了限制,無法正確發現勞動力的價格;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模糊,使農民無法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等等。
  秘魯經濟學家赫爾南多德索托在《資本的秘密》一書中指出,阻礙全球五分之四的人口從市場經濟中獲利的主要絆腳石不在於文化差異,也不在於他們缺乏企業家精神,而在於他們無法創造資本。儘管全世界的窮人有數量驚人的資産,但由於資産不能在合法的所有權文件中得到表述和確認,無法交易和流轉,使這些資産成了“僵化的資産”,窮人也只能在非法的邊緣尋求微薄的收益,而政府也只能空喊減少貧困的口號,卻要面對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因為布羅代爾的“鐘罩”把受到私有權保護的部分人罩在其中,而把同樣需要私有權保護的另一部分人排斥在外。
  同樣,處於法律盲點地帶的小産權房雖然似乎使農民多了一個財路,但他們很難利用這個資産來獲得更高的增值。因此,如何把這些非法但符合歷史趨勢也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小産權房納入合法的軌道,是政府必須邁過的門檻。
  我們面臨的問題並不是新問題,但可以通過改革,促進勞動分工和資産流轉,這才是國富民強的必由之路,而強力的行政干預或者邊邊角角的修補都無濟於事。如果違法現象成了主流,要反思的可能就是法律制度本身。據2007年8月10日的《市場報》報道,小産權房的比例在北京當時佔到20%,在天津,郊縣地區小産權房銷量佔到整個市場的20%,在深圳,過半人住在小産權房裏,難道我們不該反思這些“違法”現象嗎?一道禁令管用多長時間?現在必須思考從哪個方向入手進行改革。

  相關稿件
治理小産權房,不讓開發商佔便宜 2008-07-11
國土資源部:對小産權房處理已經擬定原則 2008-07-11
小産權房離合法化還有多遠 2008-07-10
“小産權房”問題唯有立法才能解決 2008-06-19
處理“小産權房”宜一碗水端平 200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