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種資産的創新,其意義都面向宏觀經濟安全。我們不僅應該支持天氣指數期貨儘早推出,還應該考慮其他一些指數類衍生品的創新,比如應對通脹的利器——商品指數衍生品等。
金融衍生品新寵天氣指數期貨,最早出現在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經過不到十年的發展,目前年交易額已達到4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並很快傳播到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於2006年開始探討天氣指數期貨的可行性,並由大連商品交易所率先設計此類産品的技術細節,目前已基本形成初步方案。上周五(6月27日),大商所邀請國內部分專家學者就此研討,意在聽取各方意見,為完善這項新産品作最後準備。我有幸獲邀請參加了這次活動,為了解最新進展,搜索了一下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想,這次檢索讓我又有了新的發現。 國內學者論及天氣指數衍生品,必談兩件事情:一定要和農業挂鉤,必然和農業保險&&在一起。其基本邏輯是:農業是所有産業中與天氣關係最為密切的,不要説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就連發達國家也是如此,所以,天氣指數期貨一定要面向農業;而農業生産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又是大多數保險公司不願意保的項目,這樣,天氣指數期貨就可以替代保險業成為農業保險的一個重要補充。 不能説這樣的邏輯本身有什麼錯誤,但是如果一項衍生品的意義僅能局限於某種(或某些)特定的産業,甚至只能局限於這些産業的某些特定活動,那我可以肯定地講,這樣的産品市場不會有多大活力。事實上,天氣指數期貨的意義遠大於此。現代經濟社會一個突出特點是不確定性,對此,人們的應對手段主要有風險免疫與風險暴露兩種。但不管用哪一種,這裡面都涉及一個基本工作,那就是頭寸分解,只有將頭寸分解清楚,我們才會知道哪些頭寸需要對衝(適用於風險免疫),哪些頭寸需要放大(適用於風險暴露)。而對於不確定性的管理者,根據自己的需要,究竟會將哪些頭寸安排到管理方案中,則不是頭寸的具體意義所能決定的。就像我們已經看到的一些讓人驚嘆的金融工程方案所包含的內容那樣,有些頭寸的具體意義甚至與管理者的行業範疇大相徑庭。比如用石油對衝房地産的方案就是這樣。所以,把天氣指數期貨局限在農業的應用範疇裏,實在是嚴重地低估了它的價值,因為有誰會知道將來它會出現在什麼樣的金融工程方案中呢。 事實上,任何一種資産的創新,其意義都是面向宏觀經濟安全的。我們説,一個經濟體系的資産頭寸豐富並不意味着這個經濟體系就一定安全,但反過來,一個資産頭寸不豐富的經濟體,其安全程度一定是很低的。就好像一個家庭準備了很多的藥並不能保證這個家庭的健康安全(因為隨時會出現新的疾病),但是一個沒有任何藥品儲備的家庭,其健康風險就一定是很大的,因為即使一種常見疾病,也會對這個家庭的健康構成威脅。 最近我讀到一篇報道,説越南為了抵禦本國通脹和本幣貶值,正式叫停了黃金進口。我可以肯定這是一個餿主意。一個通貨膨脹中的國家,非常需要諸如貴金屬或者石油這樣的“硬”資産來幫助國民對衝風險、渡過難關的,尤其是像越南這樣的弱經濟體就更需要這樣的資産頭寸。且不説沒有證據證明貿易逆差是造成本幣升值的原因,單從一個經濟體系的自身安全角度講,決策者也沒有任何理由去阻撓資産體系的豐富,因為這將提升國民,乃至整個經濟體的不安全程度。 我們的改革走過了三十年歷程,如果我們的認識能力還停留在剛開放時的水平上,那肯定是違背科學發展觀的。實事求是地講,目前我們的資産體系(尤其是衍生品體系)已經嚴重落後於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了,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支持天氣指數期貨的儘早推出,還應該考慮其他一些指數類衍生品的創新,比如應對通脹的利器——商品指數衍生品等。據我所知,大商所的某些會員機構已經開始着手設計商品指數期貨了,這是件好事,同樣應該獲得市場的支持。 比局限天氣指數期貨範疇更糟糕的是,我們有些人甚至把這樣一項有重大價值的創新活動説成是“保險體系的完善”,這就不是什麼科學發展觀的問題了,而是學術思想的落後與陳舊了。正如前面所説,天氣指數期貨的意義是豐富了整個經濟體的資産頭寸體系,即使我們把這個意義收縮到農業等具體領域,它的用途也應該是“對衝”,而不是“保險”。對衝與保險的最大差別在於:保險只是風險轉移的手段,類似於擊鼓傳花;而對衝則是風險配置的手段,有時你可以負對衝,吸納更多的風險(如果你有這個能力的話),也可以正對衝,將風險化解,這時對衝在某個點上有點類似於正負電子的對撞,結果是電子消失了而産生了新的能量。從這個層面上看,你能拿保險與對衝等量齊觀嗎?當然,這樣講並不是否認保險的意義,更不是將保險業排除在産品創新活動之外。實際上,如果天氣指數期貨真能推出,保險業也將是受益者之一,因為他們有了更多管理風險的手段,可以通過與天氣指數期貨的再衍生創設更多增強自身能力同時又對市場有益的新産品。 好在我們的創新步伐並沒有受這些問題的拖累,好在創新者的胸懷是向學術前沿敞開的。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像天氣指數期貨這樣的創新産品來豐富中國的市場,在給微觀個體提供管理便利的同時,也為整個經濟體系的安全奠定基礎。
(作者係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