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不斷攀升,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甚至引起一些人群的恐慌。君不見連小小的方便麵都不閒着,也來跟着攪和,人們能不緊張嗎?物價上漲也時時牽動着我的心,刺激着我不停地思考。
談到當前的物價上漲,自然會聯想起早幾年的通貨緊縮(deflation)。所謂通貨緊縮,就是指物價的持續下降。自1998年開始,我國物價持續下降,時間長達6年,直到2003年全年的商品零售價格上漲率仍然負增長(-0.1%),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1.2%。當時對於通貨緊縮,人們一般是持否定態度,甚至將其視為敵人,因為通貨緊縮意味着經濟衰退乃至經濟蕭條depression 。政府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如何遏制通貨緊縮,促使物價回升。這大概是當時社會輿論與政府對通貨緊縮即物價下降的基本態度,應該説那時大家期待的是物價回升吧。現在物價真正回升了,上漲了,群眾卻又急了,政府也不安了。這説明人們對物價存在一種很複雜的心態:物價連年下降時就説通貨緊縮,經濟蕭條;現在物價上漲,卻説通貨膨脹,經濟過熱。 對於本輪物價上漲,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相對於早幾年的通貨緊縮,物價上漲是通貨緊縮得到遏制的體現,是好事,不要輕易否定。分析當前的物價上漲,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首先是看上漲幅度的高低。今年1-4月累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8.2%,其中4月份CPI上漲已達8.5%,但是相對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的兩次通貨膨脹,這次物價上漲還是溫和的。我們應該還記得,1988年全國零售物價指數比上年上升18.5%,1994年零售物價上漲率達21.7%,真是觸目驚心啊。其次,從結構來看,這輪物價上漲至今應該主要還是結構性上漲,基本上是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與1994年全面的物價上漲完全不同。去年CPI上漲4.8%,82%源於食品價格的上漲。今年4月份八大類商品價格仍是五漲三落,其中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22.1%,衣着類價格、交通和通信類價格、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則分別同比下降1.4%、1.7%和0.7%。再次,從産品供求來看,生産過剩依舊嚴重,大量製造業産品供大於求,價格實際上在下降。因此,根據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當前的物價上漲並未失控,也不至於出現全面的通貨膨脹。 進一步從總供給-總需求來看,如果出現全面的物價上漲,總需求必然大於總供給,但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總需求就是不足的,總需求一直低於總供給,相當大的國際貿易順差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總需求低於總供給這個事實,這表明中國尚未完全走出通貨緊縮,至今其實還存在通貨緊縮的壓力。 從宏觀經濟分析角度來看,物價上漲也是好事,因為物價指數是觀察宏觀經濟景氣變化的“晴雨表”,隨着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物價指數已能相當靈敏地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一般説來,物價上漲,經濟步入擴張階段抑或繁榮階段;物價下跌,經濟步入收縮階段抑或衰退階段。當然也有“滯脹”(stagflation)現象,即物價上漲並不伴隨着經濟繁榮,而是經濟停滯。但是就目前我國經濟而言,肯定沒有出現停滯,不存在“滯脹”特徵,溫和的物價上漲昭示的是經濟繁榮和快速增長,這與2000年前後幾年的通貨緊縮下的宏觀經濟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為當前的物價上漲説了這麼多好話了,但決不意味着我就贊成物價上漲,為物價上漲鼓與歡。相反,我十分反對乃至痛恨物價的持續快速上漲,即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危害,我相信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有切身體驗,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通貨膨脹的人都體會過物價急劇上升帶來的痛楚。從理論上説,物價上漲或者説通貨膨脹嚴重危害的首要表現就是造成財富和收入的重新分配,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公,債務人與投資商是受益者,債權人與工資收入者是主要受害人,財富從後一部分人手中轉移到前一部分人手中。當年的凱恩斯就通貨膨脹對財富和收入的重新分配作過十分精闢的論述:“由此可見,貨幣價值,也就是價格水平發生變化對社會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只是由於它在其影響範圍內的作用程度是不相同的。類似這樣的變化,過去曾經,現在仍在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後果,眾所周知,這是因為當貨幣價值發生變化時,它對一切個人或一切計劃目標所施加的影響並不是均等的。個人的收入及其支出並不是在同一比例標準下改變的。因此以貨幣計量的價格和報酬的改變對不同階級一般都會産生不均等的影響,把財富從這個階級轉移到另一個階級,使某些人突然暴富,而某些人則貧困潦倒,財富的重新分配使既定的計劃受到了破壞,令原有的期望無法實現。”(《凱恩斯文集 預言與勸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4頁)據此可知凱恩斯本人對通貨膨脹危害性的論斷是很深刻的。 具體到當前的物價上漲,它已給我國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首當其衝的是低收入階層利益受到巨大損害,實際生活水平較大幅度下降。糧、油、肉等食品價格上漲,對高收入群體影響甚微,但對低收入階層影響可大了。食品又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彈性很低,食品價格上漲對老百姓生活衝擊最大。高食品價格正在悄悄改變市民的一日三餐,本地有種説法是:早餐的肉絲面漲了又漲,還是早點起床,自己煮點麵條稀飯吃,這樣乾淨衞生;中餐、晚餐少吃肉,乾脆吃條鯽魚,這樣健康,權當減肥。一些農民兄弟告訴我,他們已大幅度減少吃肉的次數,主婦在家一般不會買肉吃。我的學生們也常向我抱怨説,在食堂吃頓肉不容易了。細心的讀者朋友應該也發現了,街頭小攤的麵包、蛋糕、包子、饅頭之類的點心和小吃,不是漲價就是個頭縮水。餐館的辣椒炒肉,搭配成分已嚴重失調,更多的是辣椒。 高物價下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主要是收入與物價沒有同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城鎮居民和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大幅度增長,增長幅度顯著高於物價,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應該不會下降,但問題是大家都感覺不到收入的快速增長,反而招致老百姓的一些質疑。我認為,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是一部分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大幅度增長直接拉高的,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其實遠遠低於平均水平的。我好歹是一名大學教師,但實際收入水平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真不明白普通老百姓中的哪種人才能達到這個平均水平。 分析至此,我的觀點應該很明朗了,就是説我們一定要辯證地看待去年以來的物價上漲,它有好的一面,有其合理因素,有些産品價格是需要漲上去的,例如農産品漲價仍屬恢復性上漲,是利好,因為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農産品供給也會增加。從宏觀經濟分析角度來看,溫和的物價上漲是通貨緊縮得到遏制的體現,昭示的是經濟繁榮和快速增長。但是,在看到好的一面的同時,一定要更多地關注壞的一面,這一輪物價上漲已給我國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公,進一步擴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低收入階層利益受到巨大損害,實際生活水平下降,這一點又是老百姓決不能容忍的,政府決不能坐視不管。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管。這個問題也比較複雜,需要具體分析物價上漲情況。對付全面的通貨膨脹,我們很有經驗,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的兩次通貨膨脹不是都被控制住了嗎。對付全面的通貨膨脹,理論上也容易作出解釋,根據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可以動用宏觀經濟政策,例如緊縮性的財政或貨幣政策。但是,我國當前的物價上漲只是結構性的,並不是出現了全面的通貨膨脹,因此不宜簡單地運用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來打壓,宏觀經濟政策牽涉面太廣。在不過多地動用宏觀經濟政策的前提下,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該漲的物價漲上去,同時加工資,收入與物價同漲,即實行西方國家所謂的工資的指數化(Indexationofwages)。此外存款、養老金等資産也應與物價上漲率挂鉤,保證中低收入階層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下降。當然,有人會説,工資上漲會加大企業成本,直接導致成本型通貨膨脹,但是這並不可怕,因為工資成本上漲的壓力可以通過提高技術和改善管理等手段來消化,工資增加,工人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自然提高(這就是效率工資理論的基本觀點),反而可以抑制通貨膨脹。因此,只要工資與收入增加,老百姓實際生活水平不下降,適度的、正常的物價上漲是可以接受的,並且有利於經濟增長。 一句話,對目前的物價上漲不要輕易持否定態度,農産品價格漲上去了,農民兄弟得利,有何不好?關鍵是物價上漲的同時,工資與收入也要同漲。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經貿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