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大飛機引領中國製造翱翔
    2008-05-14    作者:魯寧    來源:廣州日報

  商用大飛機“中國製造”自1970年起步一波三折,時隔38年之後,終於在5月11日重新啟動,消息傳來舉國關注,其中也不乏質疑聲。我想著重談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中國非造大飛機不可?二是中國下決心上大飛機項目的核心價值何在?我從波音説起:
  眼下全球有13000架波音在飛,但美國造大飛機的歷史卻在二戰以前。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生産的B17至B29系列的客貨運輸飛機,就運載量和可靠性而言,放到今天依然屬於大飛機範疇。歐洲四大國從1970年合夥造空客,同樣遭遇一波三折。向美國買波音遠比自己搞空客合算許多,可歐洲人砸鍋賣鐵堅持了下來。歐洲人傻嗎,歐洲人為賭氣嗎,歐洲人也搞政績工程嗎?錯矣!這恰恰是歐洲人的大智慧。此舉極大提升了“歐洲製造”的技術含量,空客之所以僅30年時間走完了波音70年的發展歷程,是站在波音的肩膀上實現的,其技術上的後發優勢可見一斑。迄今,歐洲能與美國在先進製造業領域總體平起平坐,部分各有千秋,空客項目功莫大焉。
  前蘇聯圖154系列也是商用大飛機的“三傑”之一,無奈中途折翅。可以想見,隨著俄羅斯國運再興,俄式商用大飛機遲早會重振雄風。
  放眼全球,美、歐、俄、中乃當今世界“四極”。大國之“大”必須以綜合國力為基礎,而高科技産業和先進製造業恰是體現大國綜合國力的兩大基礎性“硬部件”,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因此,在大飛機項目上,中國必須痛下決心補齊短板。這是事關國家“可持續”的戰略工程項目之一,是國家意志之體現,是中央政府致力於國家長遠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抉擇。
  假定10年後中國搞出了大飛機,但因種種原因而不能實現商業化生産,也不能就此認定項目是失敗的。須知,類似于大飛機這樣的“頂級製造”工程是不能簡單以商業化來衡量成敗的。美國196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工程並沒有直接的商業價值,可是,沒有阿波羅就沒有系統工程理論的大發展和大實踐,而沒有系統工程理論廣泛應用於實踐,就沒有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亦沒有今天便捷的互聯網……而這僅僅是阿波羅登月工程巨大“溢出效益”的一個分支。
  以重大工程項目作載體,拉動“中國製造”在重大裝備、信息控制技術、微電子、高新材料、基礎原材料等數十個國民經濟關鍵行業提升技術能級,最終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這才是國家實施大飛機項目的戰略目標所倚,才是大飛機項目的核心價值所在。
  最後補充一點,所謂舊體制之類的諸多問題對實施大飛機項目的掣肘都客觀存在。但沒有實踐就不可能破解舊體制對“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束縛。可見,大飛機項目本身亦是深化和推進改革之産物……

  相關稿件
“大飛機”要獲商業成功任重而道遠 2008-05-14
大飛機促升相關個股 2008-05-13
大飛機製造將帶動就業 2008-05-13
石齊平:打破美歐標準是中國大飛機成敗關鍵之一 2008-05-13
航空巨頭關注中國研製大飛機 200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