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6年前,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時任世貿總幹事的邁克 穆爾先生説:“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世界因此而改變。”穆爾先生的話只説對了一半,另一半應當是中國也會因此而改變。 數日前,從世貿傳來消息,在美國、歐盟和加拿大提出的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一案中,專家組作出了不利於中國的裁定。一旦終裁敗訴,這將是中國加入世貿後的首次敗訴,它讓我們又一次體驗到了“改變”意味着什麼。 穆爾先生説的改變,應當包含適應、調整和應對。實際上,加入世貿這些年來,在中國學着如何適應新的“游戲規則”的同時,別人也在學着如何在世貿的基本框架中應對中國。這樣的應對,會因為中國實力的增強、世界經濟的變化和對手的更加熟練而顯現出更多的摩擦。 這樣的摩擦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中國出口産品的設限。中國商務部的統計表明,去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中國製造”的質量問題也頻頻受到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中國也面臨按照世貿規則開放市場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造成這些貿易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首先是中國産品的出口實力在提升。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有望突破2萬億美元,中國可能會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中國製造”競爭力的提升在帶動全球經濟的同時,也意味着利益衝突的可能性的增多,競爭對手應對的力度也因此會不斷加大。其次是全球經濟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受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正面臨衰退的風險。一個處於衰退陰影中的美國不僅是一個不再像以往那樣大膽借貸消費的美國,也必然會是一個不那麼喜歡“中國製造”的美國。中國的另一個主要貿易夥伴歐盟近年來也因自身經濟發展遲緩,競爭力相對減弱,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其三是從2005年開始,中國進入了加入世貿的“後過渡期”的關鍵階段,許多領域都面臨着市場開放帶來的挑戰。西方國家由於經濟不振,也在增加對中國市場開放的壓力。 當然,在所有這些原因的背後,還有一個背景因素,即中國對世界影響力的增強。一些國家或是設置新的對華貿易壁壘,或是不斷加大中國開放市場的壓力,都有着應對中國持續快速發展的長遠考慮。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就使中國步入了一個貿易摩擦的多發期。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貿易摩擦可能還會增多,會成為對外關係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妥善應對和解決這些貿易摩擦,將直接關係到能否有效地消除世界對中國的擔心和誤解。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臨着雙重壓力,一方面要為中國産品進入外國市場爭取更多的權益,另一方面也要保護方興未艾的民族工業,這樣的利益博弈又只能通過現有的世貿機制來進行。因此,我們既要學會對現有機制的適應,也要學會利用現有的機制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就意味着要學會討價還價,學會如何通過談判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參與國際競爭,應對挑戰。正如一位專家所説,只有適應規則,才能駕馭規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