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汽配與中國釘子
    2008-02-19    作者:沈若愚    來源:東方早報
  2月13日,世界貿易組織接到美國、歐盟及加拿大的投訴,初步裁定中國對進口汽車零部件所徵收的關稅與進口整車關稅達到相等額度,違反了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做出的逐步開放市場的承諾,要求中國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履行成員國責任。世貿組織初步裁定中國敗訴。
  但不久之前的另外一條消息大家很少注意到。據《華爾街日報》報道,1月23日,美國商務部發布通知,宣稱有意對價格過低的中國釘子徵收20%至118%的關稅。這些措施旨在幫助五家正在苦苦掙扎的美國製造商,他們提出了一項反傾銷訴訟,聲稱去年以低於成本價從中國進口的價值5.64億美元的釘子讓他們蒙受了損失。
  美國企業競爭不過就抱怨中國釘子太便宜,説是影響當地工人的就業,要求政府徵稅,保護他們國內的工人製造的釘子。而同樣是歐美企業,為逃避整車25%的關稅,而把汽車拆成幾大塊,以汽車零件(10%的關稅)的名義分別出口到中國。我國政府希望加以規範,卻又影響到他們當地工人的就業。且不論為了計算中國釘子製造商2006-2007年的人力成本,美國商務部參考的是國際勞工組織2002年的勞工統計年鑒;也不論美國釘子行業總體表現相當不錯,平均利潤率超過了13%;更不論提起訴訟的五家公司其實也是跨國公司,並不是單純的本土企業,單説這份打了保護當地工人就業的幌子,左右都是他們的理的做派,實在不可理喻。
  當然兩條新聞的執行主體不同,一個是WTO,一個是美國政府。但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WTO一直只管進口關稅,不管出口關稅。看似一刀切,其實對於我國這種出口大國實在不公平。出口的時候,我們的東西貴了,沒人要;賣得便宜了,就有人説我們是傾銷。但是進口的時候,我們還是討不到便宜。原因很簡單,我們很少從勞動力更廉價的地區進口工業品,換言之,只要是我們徵收進口關稅,就有可能降低該商品的競爭力,就有可能減少其生産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
  多年前,我們的商務部長説過,中國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1架大飛機。我們靠的是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為世界人民,特別是歐美人民提供了幸福的生活。一旦我們要規範進口市場或者發展自主品牌,歐美的政府和企業就會採取看似合情合理的種種手段加以阻止。我們應當相應地採取辦法,比如WTO只能管到進口關稅,那麼對於使用佔車價60%或以上的外國進口零部件的整車在國內貿易的消費環節徵收更高比例奢侈稅是不是可行呢?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不是嗎?
  相關稿件
權威專家:中國汽車關稅政策符合世貿組織原則 2008-02-19
我國調高和開徵部分化肥産品出口暫定關稅 2008-02-19
供應港澳&地區原糧及制粉不徵出口暫定關稅 2008-01-09
2007年海關稅收7584.6億元 增長24.3% 2008-01-08
海關總署:海關稅收2007年增收1480億元 200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