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聖經》中有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
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
在股市中,上市公司有着明顯的“馬太效應”現象。越是能在産品經營和資本運作上保持良性循環的公司,大家就越樂意將錢交給它,上市公司進入良性循環;而越是想短線急功近利搶一把的公司,大家就越遺棄它,陷入惡性循環。這兩者之間有一條無形的分界線。在中國股市的短短10多年中,筆者到目前為止還認為海爾在把握這個度上拿捏得很有分寸。海爾上市15年來,股價沒有超過34.50元,但長線持有者卻盈利豐厚,其真諦是:每年必有分紅、送股卻從來沒有超過10送3、有節制地再融資、産品名聲很大在資本市場上卻很低調,15年運作下來,到現在海爾的財務指標依然維持穩健水準。這樣的運作就産生了“馬太效應”中的良性循環。
一家上市公司實際上經營着兩種産品:一種是公司主營業務産品,各家公司千姿百態;另一種就是天天挂在盤面上的股票,您不能否認這不是上市公司的“産品”,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將這個“産品”看得比自身的主營業務産品更重要。這兩種産品運作得好,上市公司如虎添翼,可一旦運作得顛三倒四也可能使上市公司一敗塗地,一批批上市公司前赴後繼地倒下去了,也幾乎與把握不好兩者關係有關。
最近股市激烈震蕩,大家將氣都出到了中國平安身上,認為平安保險推出的融資計劃是推倒市場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其實,這只是時間巧合的表面現象而已,即便沒有中國平安的融資方案,也會有別的什麼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平心而論,中國平安的確是家好公司,其73億的總股本在金融股板塊中屬於小盤股,其每股凈資産14.06元、每股資本公積金9.73元,每股稅後利潤1.65元,更令人可喜的是,中國平安已經成了“價值投資”的圭臬,為一大批主流投資者所推崇,這樣的公司在産品經營和資本運作上完全可以穩健地推進,給市場樹立一個長期投資的財富效應。可惜那麼好的題材卻一下子搞砸了,中國平安也付出了市值縮水一半的損失。當投資者突然發現,好公司卻不能成為好股票,你們做大做強了,我卻縮水了,於是,用手投票無濟於事,就只能無奈地用腳投票了,真的太可惜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