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金融深化、促進金融創新,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之一,不能由於美國金融出了問題,就使我們的金融騰飛之路停滯不前。 近來,來自美國華爾街的“重磅炸彈”不斷爆發,全球經濟都感到幾分涼意。1月15日,花旗集團爆出去年第四季度巨虧98.3億美元的消息,17日,美林公司也宣布去年第四季度虧損98億美元,這分別為兩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季度虧損。在這些利空消息前赴後繼的影響下,華爾街人心惶惶;次貸風波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第二輪衝擊,頗有山雨欲來之勢。
金融創新仍為基本經濟戰略
次貸風波對中國這樣處於金融深化初級階段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説,危害也非常深遠。這種危害不是直接對金融機構帶來的資産損失,而是一種發展方向與路徑的迷失。換句話説,在內外因素作用下,2006年以來中國金融深化速度開始加快,然而,次貸風波如同一瓢冷水,使我們難以把握金融深化的速度,也迷惑於金融創新究竟是一把怎樣的“雙刃劍”。 必須明確的是,以創新戰略來推動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金融體系,是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促進金融深化,才能使實體經濟增長獲得新的動力。當前中國經濟與金融運行都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特徵,一方面是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是農村、中小企業等經濟領域仍難以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這表明資金融通體制確實存在問題。而在金融脫媒使銀行體系的作用降低的情況下,必須通過直接金融工具的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常常在各種場合看到普通美國人的優裕生活,因為他們能獲得空前豐富的金融産品,以此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大化自己的福利;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民可獲得的金融資源有限,表現為可用於個人投資、理財、經濟便利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極其匱乏,難以滿足個人福利改進的需要,也難以抵禦通貨膨脹等風險對福利的侵蝕。就此意義上講,推進金融深化、促進金融創新,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之一,不能由於作為樣板的美國金融出了問題,就使我們的金融騰飛之路停滯不前。
夯實金融創新基石
為了保證金融深化改革的效率,從次貸危機中吸取教訓,在金融創新過程中也應加強一些防範性工作。 首要的工作是保障用於金融創新的基礎資産的質量,防止金融産品成為“海市蜃樓”。眾所周知,在以證券化為核心的結構金融理念産生後,華爾街的投行家便打開了“潘多拉之盒”,經過投行的打扮,任何被棄之如敝屣的資産都能賣出去,從早期邁克爾 米爾肯的垃圾債券,到現在的次貸,共同特點都是基礎資産質量存在問題。再怎麼打包、重組、過手,這些垃圾資産的本質不會改變,小規模地以此類資産展開創新,可以滿足少數風險偏好高的投資者需求,如果規模失控,自然帶來“過猶不及”的風險膨脹。例如,我們所引以為豪的、作為優質資産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一級市場,也存在種種問題,如合約不規範、假按揭等現象都很嚴重,這使得相關金融創新的風險可能甚於美國次貸。前段時間鬧得沸沸颺颺的中國銀行新疆分行的“假按揭”事件,就掀開了冰山一角。 金融技術應避免被濫用,導致信用氾濫和風險過度積累。美國次貸發放總量不過8000多億美元,迄今各國央行已注入6000多億資金支持,卻如泥牛入海不見轉機。這也是因為金融創新過度,導致了信用膨脹與風險放大。隨着技術與模型的複雜化,新型結構産品不僅讓投資者難以理解,而且設計者恐怕也説不清其真實的風險收益結構。過於追求産品技術的完美性,脫離了與現實風險收益的&&,便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的幾何式增長。對於我們,這意味着在金融創新過程中,不應首先着眼於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型金融産品,如CDO等結構化産品,而應先打好基礎,把場內外各種簡單的期權、期貨産品先做好。
內控外防抵禦金融風險
金融機構內部的防火墻應加速建設。次貸危機蔓延的另一原因,是金融巨頭內部的風險失控。對混業經營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團,既要有一道“風險防火墻”,強調將異業風險限制在各自業務領域內,防止風險的擴散和蔓延。又要有一道“資訊隔離墻”,禁止或限制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傳遞,藉以防止濫用信息和內幕交易行為的發生。對此,無論是美國的安然事件,還是最新的高盛事件,都給我們提供了刻骨的教訓。在當前加快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下,需要政府不斷完善監管,真正成為金融市場制度創新的“守夜人”。 在外部環境上,為避免全球金融風險的輸入,增強抵禦外部金融衝擊的能力,在發展境內資本市場,創新直接融資渠道的同時,也要充分關注境外短期資本對金融穩定的衝擊。另一方面,受次貸風波影響,眾多歐美金融機構陷入流動性困難。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中國企業既應在海外並購市場上大膽開拓,又要避免得意忘形,而失去權衡風險收益的原則,成為轉嫁金融風險的棋子。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