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上漲無助緩解通脹壓力
    2007-12-25    作者:尹中立    來源:新京報

  昨日,上證指數重回5200點,股市的溫度略有回暖。在通貨膨脹預期日漸強化之時,一些聲音認為,隨着物價指數的節節攀升,在物價不斷上漲時,將錢存在銀行不合算,應該投資股市、基金或房地産,同時,股市的上漲有助於吸收過剩的流動性,可緩解通貨膨脹壓力。

  在7月份的CPI公布後,新浪網做了網上調查,“面對CPI的上漲,你的資金投向哪”?58%以上的人選擇了把錢投向股市,而選擇繼續存在銀行的只有13.9%,其他選擇了樓市。可見,在當時希望通過投資股市來戰勝通貨膨脹的人非常普遍,“通貨膨脹造就大牛市”的理論十分有市場。
  但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1月份CPI再創新高的消息並沒有讓股市重新上漲起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國公布11月物價指數後不久,美國勞工部也公布了美國的物價指數,美國11月份CPI上升0.8%,遠超10月份的0.3%,為2005年9月以來的最高漲幅。接着公布的歐盟及新興市場的數據,物價指數同樣創10年來新高。受此影響,歐美股市及亞洲股市跌聲一片,中國股市也未能倖免。
  同樣是物價上漲的消息,為什麼股市的反應卻是此一時,彼一時?筆者認為,這是因為通貨膨脹處在不同階段,它對股市的作用不同。
  當通貨膨脹處在初期時,企業産品出廠價格上漲幅度較小,只有個別行業的産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的情況。從總體上看,大部分企業的産品銷售良好,企業存貨下降,公司盈利大幅度上升,整個社會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最重要的是,中央銀行對通貨膨脹依然沒有警覺,貨幣政策不會發生變化。此時的股市價格不斷上漲,出現牛市的典型特徵。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及股市的表現基本上如此,尤其是2007年的上半年財報,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優異。因此,股市上漲也屬於情理之中。今年11月份之前的股市都屬於此類情形。
  但好景不會太長,當産品的出廠價格漲幅加快,漲價的範圍擴大,多數行業的産品出現漲價的行為,整個社會物價指數的漲幅超過中央銀行的忍耐範圍(一般為3%至5%),物價出現螺旋式上升,尤其是物價上漲超出市場預期時,中央銀行便開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股市會出現逆轉。因此,通貨膨脹本身對股市是正面的刺激因素,但通貨膨脹的惡化所帶來的金融緊縮才是牛市的真正殺手。
  總之,當通貨膨脹處在初期時,股市將處在牛市的巔峰狀態,當通貨膨脹惡化時,股市將先於物價下降而下跌。
  當然,股市不會被動地受通貨膨脹的影響,股市本身對通貨膨脹也産生作用。通常是股市先上漲,而後在6-12個月內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在資産價格上漲發生後,這些泡沫會向其他的領域擴展,原因是資産價格膨脹導致社會虛擬財富的大量增加,相當於中央銀行投放了大量的貨幣,導致CPI的走高。而這種泡沫的轉移具有突發性及跳躍性,就像現在肉價的突然走高而且價格漲升幅度巨大一樣,一旦發生再控制就難了。可以説股市、房地産的價格上漲是通貨膨脹的元兇。
  在相當的程度上我們可以説,因為股市和房地産價格的上漲放大了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這與當前一個流行的觀點相左。這個觀點認為,股市上漲吸收了多餘的流動性,如果控制股市的上漲,這些資金就會衝進房地産市場,房價將漲得更加迅猛。該觀點的錯誤在於將這個社會的貨幣總量簡單地認為是一個定量,而沒有考慮到貨幣可以通過經濟活動內生出來。股市上漲可以內生出貨幣,房價上漲同樣可以內生出貨幣。希望通過股市上漲來緩解通過膨脹的想法無異於南轅北轍。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