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油荒應讓價格挺起腰板説話
    2007-10-30    作者:吳睿鶇    來源:紅網

    媒體曾於上周曾披露國內柴油批發價飚漲的消息。近日,有消息進一步證實,隨着各地資源日趨緊張,柴油零售市場已全線告急,部分地區更陷入脫銷境地。由於批零業已倒挂,甚至有少數民營油站開始擅自加價銷售,而更多的則被拖垮。(《上海證券報》10月29日)

  每逢油荒現象籠罩各地時,社會各界、專家學者以及媒體,大都對國內幾大石油巨頭炮轟一番,聲討其見利忘義,不承擔企業公民責任,甚至對“逼宮”、“唱空城計”行為,更是反感至極。
  聲討歸聲討,反感歸反感。中國的油荒仍舊隔一段就捲土重來一次,且發作周期越來越密集。所以,筆者覺得,既然寄希望壟斷組織的良心發現極不現實,以及我們的聲討與反感也無濟於事,白白做無用功,就應該理性地進行深刻反思,到底是什麼根源,導致了油荒愈演愈烈。
  筆者以為,用一句話概括最為恰當:因為價格在整個國內石油市場上話語權極其微弱,才是導致油荒的重要原因。具體講,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政府嚴格的行政管制。由於國內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上調成品油價格無疑等於火上澆油。尤其是油價上漲會引起消費者乃至普通居民的強烈反感。
  另一方面是,成品油定價機製成效不明顯。正如報道所講,近期,國際油價持續高位徘徊,上周末更一舉創下92.22美元/桶的盤中歷史最高價,而由發改委負責調控的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則一直按兵不動。出於利益考量,眾多國內煉油廠産能無法明顯增長,導致供需失衡。
  經濟學原理告訴大家,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主要是通過價格信號的引導來實現的。當前我國資源産品價格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價格不能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和資源稀缺程度,缺乏對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激勵和約束作用。譬如説,當前的成品油價格,存在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倒挂現象,就影響了市場供應保障程度,同時也不利於促進節約用油。
  應當説,在石油市場領域,國家早就試圖讓石油價格機制挺起腰板説話,並付諸實施。如在成品油定價機制上,從2001年始,我國國內成品油就採用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成品油定價機制,依據三地市場平均價格,來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又宣布實施“原油成本法”,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的平均值為基準,再加上煉油成本和適當的利潤空間以及國內關稅等,共同形成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
  儘管從事實上講,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仍然沒把市場化價格機制這一核心樞紐發揮到理想化水準,但值得欣慰的是,無論是決策層,石油巨頭,還有消費者,基本上都達成一個共識: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不管步伐大小,方法如何,其主旨向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積極靠攏,企圖讓價格真正挺起腰板,昂起首來,堂堂正正去做事。
  當然,讓價格挺起腰板説話,實現石油價格真正與國際接軌,還有很多工作細節需要做好。在這方面,我們周邊國家,像日本、印度等都在石油市場化改革中積累了不少可以借鑒的經驗。比如,在國家財政上給予弱勢群體和公共産品以資金補貼,取消與資源産品市場化不符的各種稅費,最後過度到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
  總而言之,在我國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開放的前提下,簡單的行政性管制,讓國內成品油與國際成品油價格處於長期倒挂,終究不是上策,向真正的市場化方向勇於邁進,積極推進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的步伐,讓價格挺起腰板説話,才是最佳的因應之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