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房貸風險不能僅靠商業銀行
    2007-09-21    馬紅漫    來源:東方早報
    房貸高風險已經引起了商業銀行的警覺。建行研究部日前發布報告指出,雖然當前我國並沒有典型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但我國住房按揭貸款同樣有風險,並正逐步步入違約高風險期。
    建行此份房貸警示報告的出爐,與不久前美國次級債危機的爆發不無&&。與美國房地産市場相比,我國房價上漲的速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與此同時,我國的加息周期也在縮短。在今年9月14日央行宣布年內第5次加息之後,5年期以上的商業貸款利率已經上調至7.83%。
    房價飆升、貸款利率持續上調,其結果就是讓貸款買房者的雙重壓力加大。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作為抵押物的商品房價值也在不斷提升,商業銀行對於房貸客戶的核查並不嚴格,導致一些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得到貸款。這三方面因素的積聚讓房貸壞賬風險若隱若現,用建行報告中的詞彙就是“個人住房貸款已逐漸步入違約高風險期”。
    不僅如此,一些房産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向市場融資,將房地産中的泡沫危機向社會輸出,其引發的連鎖反應與次貸風險極其類似。8月中下旬,房地産龍頭企業萬科通過高增發價在股市上募集100億元資金。由此形成了由房地産市場到證券市場的風險鏈條,這一鏈條儘管從形式上與美國次級貸款不同,但本質完全相同。
    事實上,商業銀行的警惕已經不只是停留在報告中,而是開始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收緊銀根的舉措。例如,就在房價飆升的深圳,商業銀行幾乎是集體叫停了二手房個貸業務,並且提高了首付款比例。但必須要強調的是,來自商業銀行的緊縮銀根的行為並不能規避系統風險,反而會惡化系統風險。銀行在本質上屬於商業性企業,經營目標為利潤最大化。銀行自身的商業屬性註定了他們不會去承擔任何政策性的公益職責。無論是自動收緊銀根還是公開警示房貸違約高風險,都是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慮而為的,反而有可能加大房産價格的波動。
    如果任由商業銀行出於經濟利益而忽然收緊銀根,反而會更加惡化貸款客戶的資金狀況,讓市場波動的程度劇烈化,這需要管理部門提前作出布局和防範。要想實現房貸風險的軟着陸,仍然需要未雨綢繆的調控政策安排。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