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房地産市場寡頭時代的來臨
    2007-09-18    作者:張若漁    來源:華商報

  《中國房地産企業競爭力研究報告》近日發布,全國最大的“地主”是碧桂園,土地儲備4500萬平方米。在許多二三線城市,越來越多的房地産企業難以拿到土地,規模較大的跨區房地産企業往往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9月17日新華網)

  看著這份報告,那一個個地産巨頭動輒儲備着數千萬平米的土地,如此局面無疑驗證了一個事實:房地産市場已聽見寡頭時代來臨的急促腳步。
  房地産的市場化必然造就寡頭,這是可以想象的。高企的房價、驚人的暴利和房産市場的向好預期,使房産大亨們不遺餘力地拿地,更重要的是,唯有它們有這種大包大攬的實力。可以説,房地産寡頭時代的來臨及其必然附隨的壟斷經營,將使中國經濟陰霾重重。
  今年9月建設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1年年初至今年5月份,房地産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21.62億平方米,實際僅開發完成12.96億平方米,不足購置面積的60%。這也廓清了一個事實,即開發商們口口聲聲歸咎政府“緊縮地根”實在是一種自我洗白、混淆視聽的表現,至少也是避重就輕。可以想象,這種購置與開發之間的落差,實質上構成“囤積居奇”,是助推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開發商排斥異己、不計成本地巨量拿地,只能有一個結果——高檔樓盤蔚為壯觀,繼續壓迫普通商品房的逼仄空間。在銷蝕民生福祉之外,我們還應看到,開發商的寡頭化增強了他們的話語權和控制力。國家對房地産市場的整頓幾經周折終難奏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發商們手握“反治”的利器——資金和土地。國家開閘放地,開發商寡頭們憑藉滾滾的資金和貪婪的胃口是來一塊吃下一塊,到頭來市場上的土地仍然緊缺,房價依舊高揚。
  房産市場寡頭時代的來臨看上去無法阻擋,政府到了“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時候,必須矯正土地拍賣價高者得的競拍方式,加強對閒置土地的回收力度,嚴厲打擊“囤積居奇”。話到此處,還想到了中國房産界一些人,如任志強們所倡導的“賺錢就是房産商的使命”。我想,如果中國房地産市場的寡頭化真的無可避免,或許我們只能看著中國房産界“使命觀”的大行天下了,只不過莫要忘了,再強大的寡頭也有覆滅的一天。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