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臨原材料大幅上漲的重壓,苦苦支撐了近一年的中國方便麵業不得不進行價格調整:在高價方便麵6月率先提價後,從7月26日開始,以華龍、白象等為首,佔據市場大部份額的中低價方便麵價格也將整體上調,漲幅最高達四成。(《京華時報》7月24日)
方便麵這東西,很少有人靠吃它過日子,也很少有人從來不吃它,所以方便麵漲價這事兒,説大可大説小可小。此次方便麵價格上調,遭到了無數網民和眾多論者的圍攻,討伐聲浪遠勝於之前的糧油漲價、豬肉漲價、肯德基漲價。耐人尋味的是,就在不久前,眾多網民和論者還一個勁兒地支持蘭州牛肉麵漲價、抨擊當地政府的限價令呢!支持牛肉麵漲價的理由是“市場規律”,反對方便麵漲價的理由是“民生多艱”,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話咋説咋有理。
雖然我時常吃方便麵,可我並不反對這次方便麵漲價,因為它漲得有理有據。麵粉漲價了、棕櫚油漲價了、豬肉、牛肉漲價了,亦即方便麵的原材料漲價了、生産成本上去了,方便麵漲價便順理成章。方便麵行業是一個充分市場化的行業,其産品價格隨行就市;方便麵生産企業要生存要賺錢,不願做虧本買賣,這不是很正常嗎?以民生多艱、多少窮人吃不起方便麵為由討伐漲價,聽起來很是正義,其實驢唇不對馬嘴。
退一步講,即使方便麵漲價沒理沒據,我也未必反對。這個牌子漲價了我可以吃另一個牌子的方便麵,所有方便麵都漲價了我可以吃別的,方便麵並非不可替代品——在一個競爭充分的行業,無理無據的漲價肯定是站不住腳的、長久不了的,不用我們去討伐,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自會去懲罰那些胡亂漲價的企業。
這次方便麵漲價有道理,但也有瑕疵,就是其漲價方式有問題。報道稱,自去年年底開始,由世界方便麵協會中國分會牽頭,國內方便麵巨頭召開了3次內部價格協調會議,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康師傅、統一、今麥郎、日清、農心等10多家知名企業全部統一調價——這種漲價方式,就有搞價格同盟之嫌,甚至有串通漲價之疑,不僅有違國家相關法規,而且違背市場競爭原則。本來,方便麵因為原材料漲價而漲價,是很正當的事情,方便麵協會和巨頭們這樣一搞,反而讓這次正當的漲價蒙上了暗箱操作、哄抬物價的不正當陰影。你説你漲價是正當的,可你漲價的方式讓消費者産生質疑,方式的不正當影響了漲價本身的正當性。
這一點,無論對於行業協會還是對於生産企業,都是一個教訓。方便麵也好,其他市場化産品也罷,或漲價或降價,企業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産成本、産品質量、市場預期自行調價,沒必要串通好了再調價,調多少、什麼時候調,也應由各個企業自行決定。無須事先開什麼“內部協調會議”,要相信市場之手的力量,它自會把方便麵價格“協調”得妥妥帖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