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風電帶給中國的思考
    2007-07-23    作者:周勇剛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歐盟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經濟共同體之一。
  為了保障能源安全,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並應對氣候變化,歐盟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而有效地推進風力發電,使其佔據了優先且主導的地位。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歐盟就提出了大力發展風電的目標。當時,該目標在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並要求其成員國依據此制定相應的風電發展計劃。而歐盟在今年初又進一步修訂了風電發展計劃和目標,要求到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8000萬千瓦。
  2005年歐盟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4000多萬千瓦,提前5年實現了發展目標。數據統計,2006年在歐盟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中,風電的增長量超過核電、水電和煤電等,僅次於天然氣發電,佔全部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的30%。
  在風電的起步階段,選擇一些重點地區,率先導入風電項目,這對於架構未來整個區域的風電發展的戰略布局至關重要。
  當時,在歐盟成員國中,由於擁有能源資源的狀況不同,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有差異,加之所分佈的地理和環境不一樣,採用什麼能源模式發展將直接影響GDP增長快慢。
  丹麥、德國和西班牙堪稱“三劍客”,在風電上率先垂範。他們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有效導入風能産業,並在項目運行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場規律的商業開發模式。
  據統計,截止到目前,丹麥風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佔該國總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的比例分別為25%和20%,而德國分別為17%和7%,西班牙為15%和6%。
  而在“三劍客”的帶領下,到去年底,歐盟已有7個國家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了100萬千瓦,在世界風電裝機容量前10名的國家中,歐盟成員國佔了7個。
  在風電産業發展中,注重提升風電技術,最快速地降低成本,這是歐盟後來成為全球風電領跑者的一個重要因素。
  自上世紀90年代兆瓦級風機出現以來,1.5兆瓦級以上的風機基本上壟斷了歐洲風電的市場。據悉,歐盟委託歐洲風能協會制定風機發展的標準和認證體系,協調各個風機製造商,在技術創新的同時,把相對穩定機型和頻譜、避免機型出現混亂、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換性、提高可靠性和穩定性、降低發電成本作為重要目標。
  根據歐洲風能協會的測算,陸上風電的投資成本在800-1150歐元/千瓦,發電成本在4-6歐分/千瓦時之間,海上風電的投資成本在1250歐元-1800歐元/千瓦,發電成本在7.1-9.6歐分/千瓦時之間,依據資源條件不同而有所變化。
  世界風能理事會估計到2020年,歐盟在陸上風機的總體造價還可以下降20%-25%,海上風電的造價可以降低40%以上,發電成本可以同幅下降。
  在風電産業發展中,打造多個擁有尖端技術的企業巨頭,不僅大大提升本區域的風電整體水平,更可以構建未來全球風電市場。
  歷經十幾年的拓展,歐洲本土不僅産生了維斯塔斯、歌美颯、西門子、安納康等一批世界一流風電製造企業,還吸引了美國的GE、印度的蘇司蘭等世界大型風機製造商在歐洲安家。
  在全球風電製造業中,歐洲企業已佔據主導地位。據統計,去年,在全球已安裝的風機中,歐洲企業生産的産品份額佔85%,而在去年當年新增份額中仍佔到75%。
  目前,風電産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歐洲本土的系統設計、零部件加工、風電施工、冶金建材、保險、金融等相關産業的發展。而作為當今風機雙饋齒輪驅動、無齒輪直驅和混合驅動這三大技術的策源地,輸出世界各地這些技術已成為歐洲風電産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在風電産業發展中,採取統一政策,頒佈相關法規,是歐盟成功地扮演全球風電領跑者的重要因素。據悉,歐盟各國政府相繼通過強制上網、價格激勵(固定電價制度)、稅收優惠(對常規能源徵收能源稅和碳稅等)、投資補貼和出口信貸等措施和辦法支持風電産業的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