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頭申請提價的“政策後門”
    2007-07-09    舒聖祥    來源:廣州日報

  在我國成品油價格難得地下調6個月後,在國際油價的催逼下,國內石油巨頭們已經在推動新一輪的成品油漲價。據內部人士透露,他們申請將汽油價格每噸上調200元以上。(7月8日《中國經營報》)

  需要價格上漲時,拿出的依據是與國際接軌;價格應該下跌而不下跌時,拿出的依據是中國國情──所謂“跟漲不跟跌”,中國消費者本已見怪不怪了。
  值得注意的,倒是石油巨頭們的提價申請。知曉成品油漲價申報環節的權威人士透露,每次漲價過程中,發改委和所屬價格司都不會主動調整,而需要企業提出申請,然後依據申請開會研究決定漲與不漲。那我們不得不懷疑:石油巨頭肯定也不會主動申請降價,而普通民眾又不知道如何申請,由此造成的“申請人缺失”是不是成品油價格“跟漲不跟跌”的一個重要原因呢?
  尤其是,有關部門在收到石油巨頭的提價申請後,以“開會研究”的方式決定漲與不漲,非常值得商榷。成品油價格事關民眾切身利益,把對公正的所有希冀都交給少數官員的道德和良知,結果能否靠得住?對石油巨頭而言,通過行政手段提價肯定是一個最佳方案;但是對消費者而言,通過這種自己不在場的研究會議決定油價調整,則顯失公平。
  這樣一來,應該降價的時候,由於“申請人缺失”,於是反應遲鈍乃至無反應;而石油巨頭申請提價的時候,又由於消費者不知情造成“質疑人缺失”。對石油巨頭而言,這無異於給他們留了一條“政策性後門”──借此,他們能和決策者保持更親密的&&,而作為埋單方的消費者卻只能始終蒙在鼓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