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標準為啥不急着與國際接軌
    2007-07-04    吳睿鶇    來源:紅網

  截至目前,我國共清理涉及可食用農産品、加工食品國家標準1817項,廢止國家標準208項;清理行業標準2588項,廢止323項;同時,還對6949項地方標準和14萬多項食品企業標準進行了清理。至此,我國已完成了對食品標準的全部清理。這是媒體的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獲悉的。(《人民日報》7月3日)

  從“蘇丹紅”風聲鶴唳,“強生”膽戰心驚,果凍扼殺幼小生命,PVC保鮮膜含致癌物質,再到最近香港封殺國內數款含二甘醇牙膏。一個接着一個,有毒食品層出不窮。近年來,事關食品安全問題,公眾都會發現一個共性——國內標準嚴重滯後,且行業門檻過低,與國際標準差距很大。
  在國人頻繁遭遇食品安全危機時,國家質檢部門不是不想向公眾及時發出安全警告,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譬如説,我國1996年&&《食品添加劑使用衞生標準》,其中規定禁止將“蘇丹紅一號”作為食品添加劑用於食品生産。但十多年後的今天,質檢部門稱,目前國家還沒有&&統一的有關“蘇丹紅一號”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再説PVC保鮮膜,中國現行的國際衞生標準是1988年制定的。一個條例執行了19年,而國際上許多國家早已紛紛禁止使用,在信息發達到的今天,整體與國外相差5—13年,這不能不令人感到詫異和震驚。
  我們知道,沒有具體標準來衡量的企業責任,就不構成真正的責任;沒有具體安全標準的法規,從&&之日起便註定了危險化的後果。企業的趨利性是與生俱來的,而企業的良知,卻經不起利益最大化的誘惑。與其指責商家喪盡天良,不如反思我們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何有關部門如此漠視安全標準?
  更讓公眾納悶和不解的是,在言必稱要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今天,為何有關職能部門對食品的國際通用標準無動於衷呢?眼下,“與國際接軌”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一些地方和部門在推出各項改革舉措的時候,往往打着“國際慣例”的大旗。比如説,廣為公眾詬病的銀行各種收費、人神共憤的手機漫游費、被人為“篡改”的機場超售機票……等等。這些所謂的國際慣例,實際上只學會了“皮毛”——如何收費,而沒有學到其真正精髓——如何服務。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問題是,“國際慣例”是接軌還是打破,我想,最為重要是要以符合國情為出發點,要充分考慮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做到有破有接。對符合中國國情,百姓滿意擁護的,要主動接軌,尤其是與百姓生命健康休戚相關的國際通用做法,就應主動與之接軌;反之,像銀行一些不合理收費、手機漫游費等,要勇於打破“國際慣例”,儘早取消。
  值得欣慰是,早在去年年底,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九部門終於&&食品國家標準的修訂計劃,開始對現有食品行業的國家標準體系進行調整,將使採用國際標準的比例由23%提高到55%。不過,這種現實情況則無疑表明,國內食品標準與國際慣例的距離仍相差十分遙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