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業不宜作為支柱産業
    2007-04-12    時寒冰    來源:上海證券報
    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片面強調房地産拉動經濟的功能,忽視了對居民住房的保障功能。特別是把房地産作為支柱産業提出來,使其居住功能弱化,創利和尋租的功能被強化,導致房地産行業成了追求GDP與創造政績的行業。
    對房地産業支柱地位的質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王小廣把“房地産是國民經濟與地方最大、最重要的支柱産業”稱為“頭號謊言”,其理由是:“房地産應該是一種被動的産業,而不是主動性的産業,即使它在結果上對經濟起着支柱性的作用,但也是被動的。”
    更嚴厲的質疑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曹建海,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尖銳地指出:“將房地産業作為支柱産業是當前政府認識上最大的一個誤區,是一個常識性的極度的錯誤。”曹建海認為,目前房市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根本上説,都與政府將房地産業作為支柱産業有關”。
    的確,房地産業的諸多缺陷使它難以扮演支柱産業角色。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它缺乏獨立性,需要依附或寄生於其他産業上。比如,房地産項目的設計由設計單位完成,工程建設由建築施工企業完成等等。房地産業對金融業的依附性同樣很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指出:2005年底房地産貸款達到3.07萬億元,與GDP的比率為16.75%。倘若離開相關行業(比如建築業),房地産業就成了“空中樓閣”。
    支柱産業一般都能夠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但是,《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4年末,全國共有房地産開發經營法人單位5.9萬個,就業人員僅158.5萬人。即使加上“物業管理”、“房地産中介服務”及“其他房地産活動”的就業人員,全國也僅396.3萬人。
    稅收更是衡量支柱産業地位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儘管我國房地産行業存在着嚴重暴利,“培養”了大批富豪,但在國稅總局公布的2004年度中國納稅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前300名內沒有一家房地産企業,500強中也只有一家。國稅總局發布的2005年度中國納稅500強企業中,房地産企業的數量僅佔0.6%,納稅額僅佔0.3%!房地産業偷逃稅款之猖獗從有關部門的檢查中可以清晰感受到。
    而且,支柱産業的發展不能損害民生和其他行業的發展。而房地産領域存在的讓建築企業墊資、拖欠建設企業工程款現象,既導致了建築業高負債率,也衍生出諸如拖欠民工工資這樣的社會頑疾——許多農民工工資拖欠的根源在房地産開發企業而不是建築企業身上。而且,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的研究,在房地産領域的利潤分配中,房地産開發企業獲取的利潤佔90%左右,包括建築、設計在內的其他環節只佔10%左右。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房地産領域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官商勾結、行賄、囤積居奇、哄抬房價等行為,加劇了政府解決住房這一民生問題的難度,房地産業的形象因此變得聲名狼藉。上海市委所屬網站曾徵求市民對房地産是否應該繼續作為上海市支柱産業的意見和看法。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對上海房地産現狀的指責聲音佔了相當比重,幾乎可以用‘罵聲一片’來形容。”不久,媒體便披露,在“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1個五年規劃”中,房地産業淡出支柱地産業席位。
    事實上,世界上大都把建築業而不是房地産業作為産業支柱———我國的房地産開發企業在國外只相當於一個負責策劃的環節,與國外所説的房地産企業並非一個概念。1980年4月,鄧小平在《關於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中指出:“從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看,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在長期規劃中,必須把建築業放在重要的地位。”
    2005年的經濟數據顯示,在國民經濟的20個行業中,建築行業排名第五,佔我國國內生産總值5.4%的份額,領先於採礦業、房地産業、金融業等14個行業。建築行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138.2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10134億元,年均增長17%。建築施工行業就業人數達4000萬人左右,佔全部非農産業就業人員的12.4%。建築施工行業每年為國家創造300億美元左右的外匯收入———這點更是房地産業所不能相比。
    誠如任玉嶺所説言,把房地産作為支柱産業,“創利和尋租的功能被強化”,一些地方政府正是利用這一點,推卸本應由其承擔的社會保障責任,明目張膽地對抗中央調控政策,鼓吹、縱容房價上漲,以推動GDP上漲,累積自己的政績。房地産業不宜作為支柱産業,建議有關部門重新對其地位進行評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