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長期增長原因及趨勢
    2006-12-07    徐長文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日本經濟自2002年2月走出長達10年的衰退後,到今年11月經濟增長已經長達58個月,超過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伊奘諾景氣”。2007年是安倍政權的第二年,秋季將迎來參院選舉。為獲得參院選舉的勝利,安倍將努力推進其經濟“增長”政策,預計2007年經濟將保持2%以上增長。

  日本經濟自2002年2月走出長達10年的衰退後,到今年11月經濟增長已經長達58個月,超過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57個月),而成為最長的經濟增長期。2002年一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末,日本經濟實際(GDP)年均增長2.3%,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最大是個人消費0.9%,其次是設備投資0.8%和出口0.7%,成為拉動日本經濟增長的三要素。近來日本經濟雖受個人消費疲軟的影響,但仍持續增長。世界銀行10月份發表的預測認為,2006年日本經濟增長為2.9%,2007年也將達到2.4%的水平。

日本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原因

    (1)控制員工收入水平提高。

  過去日本經濟增長期均是經濟快速增長之後,便轉為下降局面。而這次則不同,2004年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此後雖有所放慢,但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嚴格控制員工的收入增加。在緊縮經濟和以石油為主的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的壓力下,企業的經營面臨考驗,為了發展必須控制員工收入水平提高。幾年來由於員工的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支出受到抑制,經濟的增長期由企業主導過渡到個人消費為主的時間被推遲,因此日本經濟增長持續下來,一般認為將持續到2008年3月份。

  (2)推動産業分工,構築三角形貿易結構。

  1990年代後期至新世紀初,日本因製造業大量向海外轉移,曾擔心産業出現空心化,於是根據東亞的經濟形勢和國內的産業變化,積極推動區域內製造業的産業分工,構築了在東亞地區內的三角形貿易結構。即日本通過國內和早年對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投資建立的企業生産的中間産品、材料向中國與東盟(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出口,在中國和東盟再將其加工組裝成最終産品後,出口到歐美國家。根據日本野村金融研究所的測算,2003年日本與四小龍對中國和東盟出口的中間産品、材料金額達1820億美元,再經過加工組裝後對歐美國家出口製成品金額3480億美元。兩者之和相當於日本當年的出口總額。
  這種貿易結構産生的背景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雖然迅速地提高了製成品的生産能力和供給能力,卻未培育出提供高附加價值的中間産品、材料的企業群,能與日本競爭和對外出口。日本在經濟增長時期既創建了大的家電廠家、汽車廠家的高鑄造技術,又培育出了具有鑄造技術等的産業群。在這一點上,日本經濟增長期與現在的中國高增長是最大的不同。日本的國際競爭力是在具有高附加價值的中間産品、材料的巨大支撐下建立起來的。
  日本過去對美國直接出口汽車、家電等産品曾經引起像1980年代那樣的貿易摩擦,而目前採取迂迴出口方式,不僅可規避由於擴大出口所引起的激烈貿易摩擦,而且可維持和提高具有高技術的高附加價值中間産品、材料的國際競爭力,這對日本來説是非常重要。
  日本為進一步維持和提高具有較高優勢的高附加價值的中間産品、材料産業的國際競爭力,首先要長期確保從日本到亞洲地區的高附加價值中間産品、材料的流通渠道。為此,今後推進與東亞國家更緊密的經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努力推動EPA(經濟合作協定)、FTA(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結,將其作為安倍政權的國家戰略加以推進。
  同時還要通過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等,提高制度方面的競爭條件。日本在國內制度上如不提高競爭力,中間産品、材料産業也將大舉向海外轉移,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就會大幅削弱。作為制度方面的競爭條件最重要的是企業稅制,特別是法人稅制。安倍政權以向前看的態度,已經決定修改折舊制度,今後根據財政情況還將在適當時期正式下調法人稅率。

  (3)安倍的“改革”和“增長”政策的推動。

  “改革”和“增長”是日本安倍政權經濟政策的兩個支柱,與小泉政權一直堅持的“改革”有所不同。安倍的增長政策,早在2006年7月份內閣會議通過的《經濟增長長期戰略大綱》已經提出來,指出今後10年經濟平均增長目標達到2.2%以上,一般認為今後10年隨着人口的減少,經濟增長將放慢,但安倍卻將增長目標提高到3%。大綱提出了在人口減少之下以民間需求為主導的持續、穩定的“日本型經濟增長模式”。為此將採取3項措施,即提高勞動生産率、進行技術革新和利用好亞洲等海外經濟活力。日本媒體將大綱同1960年池田勇人內閣通過的“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的國家戰略相提並論,刺激了經濟的增長。

  (4)中日經貿合作有利於日本經濟持續增長。

  幾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從日本的進口大幅度增加。根據日本的統計,2000年以來,日本對中國的出口以年均20%多的速度增長,遠高於同一期間日本對外出口年均增長不到6%的速度。近年來,日本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帶動了中間産品、材料等對中國的出口。中日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有利於日本經濟的持續增長。

2007年日本經濟將持續增長

  2006年以來,日本實際GDP增長與前一季度環比三季度增0.5%,與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增長3.3%和1%相比,經濟增速呈逐月放慢之勢,而實際增長的是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兩個主要項目,二季度的實際增長分別比前一季度高3.7%和0.5%,均高於一季度的增長水平。但是三季度個人消費增長乏力,比二季度下降0.7%,設備投資則增長2.9%,是連續10個季度的增長。表明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恢復局面並未發生根本變化。
  對外貿易持續增長,自2005年二季度以來,日本的實際出口環比增長均在2%以上,但是2006年二季度增長速度減至0.9%。主要原因是以美國為主的海外經濟出現減速趨勢,需求減緩,致使日本的出口受到影響。預計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日本主要出口市場的經濟將繼續減速,因此對明年上半年日本的出口也會産生一定影響。但是由於日本經濟已經轉為以內需為主導,所以這種影響將是輕微的。三季度日本的出口又比上季增2.7%,是連續6個季度的增長。2006年前三個季度對美、中兩國出口分別增長8.1%和14.9%。根據日本銀行9月份對大製造企業的出口計劃調查,與上年同期比,2005年度下半年出口實際增長16.8%,2006年度上半年計劃增9.8%,而下半年的計劃僅增3.9%,增速雖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增長態勢。
  工業生産穩定增長,2006年以來日本的工業生産穩定增長,與前一季度比,一季度增長0.6%,二季度增0.9%,三季度增1.4%,均高於前一季度的增長水平。四季度後受海外需求影響,國內生産增長將放慢,全年工業生産按年率換算將增長5%。
  大製造業與中小非製造業經營兩極分化,根據日本銀行9月份對企業經營情況的調查,大製造企業經營狀況改善,主要是受近來日元貶值、股價上揚、石油價格下降等短期外部環境影響所致。據測算,過去3個月的日元貶值和股價上漲將使企業收益分別增長1和0.3個百分點。但是中小非製造企業的經營狀況卻出現惡化趨勢,收益下降2個百分點,這也是日本經濟脆弱性表現的一方面。
  2007年是安倍政權的第二年,秋季將迎來參院選舉。為獲得參院選舉的勝利,安倍將努力推進其經濟“增長”政策,預計2007年經濟將保持2%以上增長。
  2006年安倍訪華,中日政治關係明顯改善,2007年是中日邦交恢復35周年,兩國將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中國領導人還將應邀訪日等,政治關係的改善,為兩國經貿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中日經貿將繼續增長,2006年1至9月中日貿易額已經達1500億美元,同比增12.3%,預計全年將超過2000億美元水平。今後中日兩國還將擴大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能源、環保、信息通信技術以及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將推動2007年兩國的經貿發展。

(作者係商務部對外經濟貿易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