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土壤裏的經濟學碩果
2015-07-02    作者:趙青新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作者:阿爾伯特赫希曼 著
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所著《慾望和利益》只有薄薄的一百來頁,但這部“小作品”卻影響深遠。這本小書到底有何魔力?

  該書的副標題是“資本主義勝利之前的政治爭論”,由此可知這是一本有關資本主義早期觀念史的著作。這是一個磅礡的主題,很難掌控,赫希曼的非凡就在此。當他穿梭於17、18世紀的思想密林之後,抓住了“慾望”這個重要概念,並且重新賦予它倫理學的解釋,然後又從中分離出“利益”的成分,深入探討慾望與利益如何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赫希曼的語言簡潔到極致,壓縮了馬基雅維利、亞當斯密、孟德斯鳩、斯圖亞特、約翰米勒、霍布斯等人的思想精華,縱橫捭闔,自如隨意,這本小冊子就像一口深井,井口不大,越往下越深刻。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骯髒的東西。”馬克思這句名言批判了資本的貪婪慾望。透過赫希曼還原的思想史場景,可以發現,恰恰因為“人性的充分發展”並不可取,思想家才對資本寄予厚望。孟德斯鳩曾經説過:“商業精神天然地會帶來儉樸、節約、節制、勤勞、謹慎、安分、秩序和守紀的精神。只要存在這種精神,它所獲得的財富就不會産生任何壞的效果。”當然,孟德斯鳩後來也意識到:“幸運的是人們處在這樣的境況中,他們的慾望讓他們生出作惡的念頭,然而不這樣做才符合他們的利益。”資本的慾望具有強大的破壞性,所以要用利益馴化慾望,這是商業社會的偉大成就之一。但是,為什麼後來這項成就卻被譴責為資本主義最惡劣的特徵?

  赫希曼從歷史中尋找原因。他發現,幾百年來,“人被普遍視為一個舞&,上演着理性與慾望之間慘烈而無法預見的戰鬥,後來則是不同慾望之間的戰鬥。”《國富論》為自由追求個人利益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辯護,但斯密對物質進步抱持着糾結心態,他在《國富論》第一卷中讚揚分工,在第五卷中嚴厲呵斥商業分工導致尚武精神和美德的淪喪。人們對資本的看法不一,情感矛盾。思想家們激烈爭論,小心翼翼地修正前行。由馬基雅維利開啟的思想傳統,後來發展成了用慾望對抗慾望的思想。資本發展過程的迷失,不在於慾望本身,而在於怎樣給慾望合理地加上利益的韁繩。

  經濟學具有急迫的現實原因産生的當下性,其工具效用得到廣泛重視,經常被當作決策依據。同時,經濟思想史卻被主流經濟學家看輕,有時還被公然奚落為嗜古成癖。赫希曼在主流經濟學家身份之外,獨闢蹊徑,以《慾望與利益》贏得廣泛讚譽。“他的著作改變了我們對經濟發展、社會制度、人類行為的認識,也改變了我們對身份認同、忠誠、義務的性質和意義的理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在《慾望與利益》序言中這樣説。是的,經濟思想史不能立竿見影地預測國民經濟指數,更不能幫你在股市裏斬獲大量金錢,但是,今天的經濟學同樣是過去人類思想史洪流的分支,在“無用”的人文思想土壤裏,往往能結出最豐碩的成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不讀書”與數字化時代的讀書
葉華《畫筆記:戰爭•人》讀書會
揚•馬特爾與總理的寂寞讀書會
讀書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夜半讀書:追尋片刻安寧
 
頻道精選:
【思想】收費公路虧在哪,要讓公眾看得清 2013-06-14
【讀書】世界貧富根源解析指南 2015-07-01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製造企業迷惘“互聯網+” 專家:先做“減法” 2015-07-02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