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下的工業4.0
2015-06-15    作者:夏妍娜    來源: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字號

作者:夏妍娜 趙勝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這個時代,消費互聯網如火如荼,産業互聯網呼嘯而來,任何優勢都敵不過時代的趨勢,全球工業4.0應運而生。

  回顧互聯網在中國20餘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在層層推進的各個領域,互聯網基本游走在諸如娛樂業、傳媒業、零售業、金融業等“虛”的服務領域,對於通常所説的“實”的經濟,即製造業,卻影響甚微。很多中國製造企業隔岸觀火,埋頭苦幹,除了改造、升級生産流水線,推行精益改善,加入全球化的工業分工體系之外,那些互聯網“打劫”各類産業的顛覆故事,仿佛只是存在於另一個次元的傳説。

  然而,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的到來,快速地推動了實體經濟和虛擬世界的結合,使得中國的製造業無法再置身事外。這些技術日新月異,為産品銷售方式的改變、增值服務的提升,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提供了空前的可能。今天,傳感器價格和互聯網連接成本已大幅下降,而帶寬的飛速發展基本實現了網絡全覆蓋。隨着技術的進步,各種商業標準軟體的實施費用更是得到了大幅下降,新的工業大數據技術給工業智能化帶來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山雨欲來風滿樓。新時代的變局雖然才拉開序幕,但意義重大。放眼全球,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已然開始行動。在歐洲,擁有雄厚工業基礎的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試圖摸索未來工業生産的新途徑;在美洲,美國政府喊出了“再工業化”“能源互聯網”等口號,發動了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一系列“先進製造業”計劃;而在亞洲,日本、韓國迎頭趕上,工業機器人不僅得以普及,而且智能化程度正在不斷提高。

  由於工作的原因,最近五年,我基本上每月都會去一次德國,帶領數以千計的中國企業家赴德學習其製造業的精益管理、品質管理和技術創新等。從2013年開始,“工業4.0之風”吹遍了德意志的大地,通過對德國製造工廠的實地參訪,以及與德國教授、專家的深度交流探討,我發現,工業4.0已在德國形成了濃厚的氛圍。德國工業4.0是工廠、機器、生産資料和人通過網絡技術的高度聯結,形成自組織的生産,其內涵已經遠遠超越機器的自動化。德國各家企業的成果更是讓我大開眼界:西門子(Siemens)的“數字化企業平台”系統為數字製造提供了載體;寶馬(BMW)的虛擬手勢識別系統讓製造汽車酷炫好玩,似打游戲;大眾(Volkswagen)早已用機器人製造汽車,大大解放了工人的勞動力;高智能、高性能的庫卡(Kuka)機器人游走在各種工廠之中;博世(Bosch)的射頻碼系統讓智能工廠躍然眼前……沉澱了百年底蘊的德國製造,正在以智能化的節奏一步步散發出未來之感。眾多不同規模、類型迥異的德國企業,不約而同地將戰略方向指向一個目的地,在充分利用工業4.0技術成果的同時,也以各種方式積極驅動着工業4.0前進的車輪。

  在美國硅谷,充足的加州陽光令人沉醉不已,而互聯網科技巨頭們的一系列“大動作”更是令人震撼。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簡稱GE)在硅谷成立了全新的研發中心,招兵買馬,用最頂級的軟體工程師布局“工業互聯網”;IBM的“智慧地球”計劃與思科(Cisco)的“萬物互聯”計劃都表明了它們以物聯網為戰略發展重點的決心;谷歌(Google)以Google Glass艷驚四座,不斷收購機器人公司,並借助“天馬行空”的Google X實驗室一次次給大眾帶來驚喜;而特斯拉(Tesla)的殺出更是開“汽車智能化”之先河,其“超級工廠”讓“多才多藝”的機器人大顯身手。

  感受過這個世界的輪廓,方知當下的潮流將去向何方。從製造工廠到智造時代,是産品革新與進化的必然過程,也是製造業完善自我、突破創新的關鍵。製造業這座古老的“活火山”,正在因新技術和新智能的注入而慢慢積蓄能量,重新噴發出活力與生機。

  回望中國,感慨良多。中國製造的發展速度也曾令世界驚嘆: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蓬勃而生,輝煌的建設成就使中國一改貧窮落後的舊面貌,成了充滿力量的“世界工廠”。於是,一些人認為,中國的工業化就快完成了,很快就要進入發達工業國家的行列了,而一些工業品産能過剩的情況又似乎標誌着工業的末路,應該“去工業化”了。然而事實上,和德國、美國相比,中國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國工業創造和積蓄物質財富的使命還遠未完成,我們仍然重任在肩。

  雖然從頂尖的企業來看,中國製造的名號可以説是響噹噹的;但是整體上,我們的工業進程是割裂的,東部沿海可以“齊步走”,中西部城市還在學習“站軍姿”。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導致總體水平的低下,高耗能、勞動密集型、把核心競爭力定位於低勞動成本的加工製造企業仍佔據了中國製造的半壁江山,相較於品質精良的德國製造和極具創新活力的美國製造,中國的産品在研發和品牌兩端均無比較優勢。

  同時,為了實現快速的經濟效益,許多中國企業向來奉行抄來主義,依葫蘆畫瓢,將“山寨”發揚光大。如果抄不來,也寧願買下來,而不是自己去研究開發。在低層次的競爭中,這樣的做法確實可以規避研發風險,節約時間,但是,若要在世界範圍內樹立品牌形象,獲得更高、更穩定的收益,企業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優勢、理念以及風格,而這些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正因為缺乏技術研發的能力與耐心,中國許多資金雄厚、人才濟濟的大型企業始終無法進入世界高端産品領域。要知道,産品的核心是技術與品牌——蘋果公司(Apple)並沒有自己生産手機,卻始終是高端手機領域的領導者。

  人才,也成了中國製造企業在新時代發展的瓶頸。諸如“21世紀最寶貴的就是人才”“人才就是核心競爭力”這樣的口號經常被大家反復強調,然而,對於什麼是人才這個問題,人們似乎抱有過於狹隘的理解。中國的高等教育普遍歧視工人,歧視生産一線,幾乎沒有培養高級工人的意識和想法。但中國製造業的就業人口過億,他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着製造業發展的速度與水平——智能機器人、物聯網、雲計算、工業大數據不斷涌入各個工廠,若缺乏相關的知識,不懂操作,如何能實現人機和諧共處?

  由此可見,中國製造業的現狀令人擔憂:大量從事低端加工的中小企業、龐大的就業需求、缺乏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簡單工藝的平面管理……種種問題時刻提醒着我們與世界的差距。所幸的是,向世界敞開懷抱的中國,迎來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

  工業4.0不僅為中國的工業生産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而且與中國國策“兩化融合”(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戰略不謀而合。中德合作在很多方面都有高度互補性,德國的開發力和中國的生産力、德國的技術與中國的市場等都組成了完美的合作基礎。在智能化時代,兩國的合作會更有利於雙方在激烈競爭中搶佔先機。新一屆中國政府鼎力推薦工業4.0,工業和信息化部快馬加鞭制定“中國製造2025”,都是為了使工業4.0能順利落地中國,並開花結果,一來可以升級“中國智造”,二來能夠調整就業的結構性失衡。可見,中國版“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發展綱要》是我們未來十年的國之大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世界範圍內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製造強國形成了歷史性交匯。這對中國既是極大的挑戰,也是極大的機遇。我們必須實現工業2.0、3.0、4.0的“並聯式”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從而大大壓縮工業化進程的時間,爭取讓中國製造業在2025年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製造業強國行列。

  工業4.0不僅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而且是經濟增長動力持續的現實出路;它不僅是經濟新常態的主要方法,而且是走向經濟新常態的戰略選擇。最後,借用工信部部長苗圩在“2014智能製造國際會議”的一句精彩發言來結尾:“工業4.0將成為全球工業互聯網的新典範,中國會全力參與,在新一輪製造革命中實現‘彎道超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宋河老子國學教育基金會助推全民讀書熱
與扎克伯格一起讀書 年輕CEO的新年計劃
“不讀書”與數字化時代的讀書
葉華《畫筆記:戰爭•人》讀書會
揚•馬特爾與總理的寂寞讀書會
 
頻道精選:
【思想】那麼多職業資格認證其實沒必要 2013-06-14
【讀書】每個人都是被束縛的精靈 2015-03-25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A股股東減持套現5個月超去年全年 銀行股壓力居首 2015-06-15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