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形勢的六大前沿問題
2015-03-17    作者:厲以寧    來源:經濟參考網
分享到:
【字號

    如何理解“新常態”

    最近中國的媒體經常提及“新常態”這個詞,那麼,該如何理解“新常態”呢?這是相對于我國前一段時間不正常的經濟高速增長而言的,意指經濟應逐步轉入常態。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超高速增長是“非常態”,這是不能持久的,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所以,現在提到的“新常態”主要有兩個含義:第一,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長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是不利的。第二,經濟超高速增長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是:資源消耗過快,生態惡化,效率低下,産能過剩,以及錯過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其中,“錯過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是最重要的。

    錯過了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現在我們不得不把結構調整放在重要位置。結構調整很重要,比單純追求經濟總量更重要。

    雖然現在中國GDP總量(GDP,國內生産總值,以下簡稱GDP)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從結構上來説,中國還落後于一些發達國家。因為中國的高新技術産業所佔GDP的比重還比較低,沒有發達國家那麼高。同時,雖然中國人力資源結構比過去改善了很多,但是,大學畢業生佔總人口的比重也比較低,中國的熟練技工隊伍正在形成。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錯過了結構調整就是最大的損失。所以,現在提出“新常態”,就有避免超高速增長、盡早使經濟結構合理化的意圖。

    目前“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即將結束,即將開展“十三五”規劃。對于“十三五”規劃,很多專家(包括我在內)都提出,要保持適度增速,不能再追求超高速增長了,政府應該考慮適當降低GDP增速。如果中國GDP能夠增長7%就不錯了,即使能保持在6.5%~7%也屬于正常,因為經濟增長要重在經濟品質提升和結構的完善,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速。

    硬性的增長指標如何改

    多年以來,中國政府靠下死命令實現增長目標。比如,某年定的增長速度為9%,全國各地拼命幹,力求最終達到目標。這樣下去,就會産生問題,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對中央政府,都同樣形成壓力。因為地方的發展規劃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全國的發展規劃是由全國人大通過的。一旦通過這些硬性指標的目標,就意味著要嚴格執行。

    于是,各地政府為了完成任務或者趕超別人,會不顧經濟增長的品質和結構的調整,政府就會很被動。

    為什麼會很被動呢?主要原因在于,硬指標意味著一定要完成,一定要完成硬指標則意味著只顧增長,就把産能過剩、高成本、效率差等都放在次要地位了。過去我們總幹這種傻事,政府力爭今後改變這種現狀。

    可喜的是,關于把增長率從硬指標改為有彈性的預測值的做法,現在已經在一些地方進行試點。先試驗一段時間,如果試行成功,再推廣,這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和調整結構是非常有好處的。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增速下降

    經濟增長下降有幾個原因造成的,比如出口下降、過剩的産品銷不出去等。但同時,應該看到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中國實際的GDP要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要高,而且年年如此。那麼,何以見得呢?

    第一,農民蓋房子在西方發達國家是計入GDP的,而中國農民蓋房子從來不計入GDP。

    第二,有一些就業人口的收入沒有計入GDP。如現在擔任保姆、月嫂等職業的人越來越多,她們的工資也越來越高。目前中國家庭保姆有幾千萬人,但是,她們的工資收入是不計入GDP的。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些人的收入是計入GDP的。

    第三,在中國,個體工商戶一年的實際營業額是通過包稅制倒推出來的,而他們的實際營業額會高于包稅制下推算出來的營業額。也就是説,中國的大量個體工商戶少報了營業額,中國的GDP統計也就少算了。最近還規定,月營業額不足3萬元的小微企業免稅,這就更不好統計它們的實際營業額了。

    第四,據前幾年數據統計,中國GDP構成中,國有企業不到35%,外資企業大約在10%或略多一些,而民營企業則超過55%。也就是説,中國的民營經濟佔了GDP的55%以上。近年來,有外國學者認為中國的GDP存在虛報的可能。實際上,這恰恰説明他們不了解中國。因為民營經濟通常選擇能少報營業額就少報,所以,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應該超過55%。

    我們要承認中國實際的GDP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要多。既然如此,就不要害怕GDP增速下降0.2或0.1個百分點。

    投資和就業存在什麼關係

    這是經濟學的一個老問題。經濟學中,從來都是這種想法: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作為投資的結果而顯現出來的,要增加就業,就必須有大量投資。

    但是,目前中國的情況變了。中國正在朝市場經濟方向走。在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或不斷更換成套設備的時候,在投資于高新技術産業的時候,就業人數反而減少了,因為機器人、自動化使得人力減少,新技術下不需要那麼多人就業。這是高新技術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

    另外,中國正在加強環保建設,比如當前的霧霾是由于工廠燒煤太多、排煙過多等造成的,所以全國都在推動低碳化。而低碳化意味著必然要關、停一些企業,在國家治理環保的同時,會有一部分人因此而失去工作崗位。

    那麼,中國增加就業靠什麼呢?如何保持就業的可持續性?當前中國的政策是,要靠發展民營企業,發展小微企業,鼓勵創業。現在創辦小微企業,可以先營業後辦證,可以省掉很多手續。同時,對小微企業,還有貸款的支援。

    同時,還有第二種情況,即中國的農業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要發展家庭農場。這是一個新的提法,過去從未如此提過。過去家庭農場主要出現在美國、加拿大、西歐等國和地區,現在中國正在進行土地確權,部分地區農村土地已完成確權,也相應地提出了這個概念。

    農村土地確權,是指在過去農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制,沒有確權,農民事實上是被架空的所有制承擔者。現在不同了,中國正在進行土地確權。

    2012年,全國政協經濟組在浙江嘉興市村鎮考察,當時嘉興市剛完成土地確權工作驗收,之後我們到了嘉興市的農村,看到村裏滿地都是鞭炮屑,一片紅。這股熱鬧勁兒,一般都是農村家裏有喜事的時候才放鞭炮。原來這裏土地確權工作剛剛完成,農民放鞭炮慶祝這件事,因此,滿地都是鞭炮屑。

    什麼叫土地確權?簡單地説,就是三權三證。農民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政府發給農民土地經營權證;農民擁有宅基地使用權,政府發給農民宅基地使用權證;農民擁有在宅基地上蓋房子的權利,政府發給農民房産證。

    土地確權完成之後,三權三證給了農民,農民就放心了,不必擔心今後會發生未經本人同意就圈佔土地的事件,農民的房子不能被隨意拆掉,因為這些都侵犯了農民的産權。

    根據嘉興市的統計資料,在土地確權以前,城市每人平均收入和農村每人平均收入比例為3.1:1,在土地確權完成之後,這個比例變為1.9:1。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確權之後,農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了。

    農民的收入為何會增加呢?第一,土地確權完成之後,農民安心在農村工作,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第二,農民可以放心到外面打工,把土地租給別人,收地租,同時,農民在城市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因此收入增加;第三,農民蓋了新房子,租給別人,每月可以獲得房租收入,所以,農民收入增加了。

    我們曾在嘉興市的平湖市一個村裏看到,該村舊房子全部拆掉了,都蓋上了四層樓。我問村民這麼多房子能住得完嗎,村民説,一層店面租給外鄉人開店,二層出租,家人住在三樓和四樓。

    土地確權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就是在確權之前,先進行土地丈量,丈量完畢後發現土地面積增加了20%。為什麼會增加20%呢?

    一是,30多年前,農村進行土地承包經營,那時候農村的土地品質有好有壞,在丈量土地進行承包的時候,好地一畝抵一畝,壞地兩畝抵一畝。30多年過去了,經過農民的精耕細作,土地品質都提高了,因此,在這次確權丈量土地時,都是一畝算一畝,不再折算了,于是,土地就多了。

    二是,在剛開始承包的時候,農民用牛耕地,土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有很多田埂。計算土地面積時,要把田埂扣除,連田埂兩側遮住陽光的面積也要扣掉。現在農民用上了拖拉機、插秧機等,小塊地不方便使用機器,田埂被逐步刨掉了。所以,這次丈量時耕地就多了。

    三是,2006年以前中國還徵收農業稅,有多少地徵多少稅,農民在上報自己家土地的時候就盡量少報一些。比如,一畝三分地報一畝地,因為多報地要多交稅,幾乎家家如此。現在不同了,農業稅取消了,加上土地剛丈量完,農民均如實上報,誰都不願意少報。因為少報土地面積的話,在出租或轉包土地、入股時,耕地少報就吃虧了。

    上述三個原因疊加起來,土地就增加了20%。目前,中國的農業正在興起,農村也需要勞動力。現在中國土地確權工作正在試點階段,估計5年之內可以完成全國的土地確權,屆時中國的農村將會有新的面貌,農民也將富裕起來。

    為什麼會鬧錢荒

    中國的貨幣流通量並不少,按照M1(狹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供應量)來看,流通的貨幣量都挺大的。但是,做生意的民營企業到處借不到錢,鬧錢荒。

    為什麼會發生錢荒呢?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中國正處在雙重轉型階段。什麼是雙重轉型呢?一是發展轉型,即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二是體制轉型,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在這兩個轉型過程中,特別是農村,對貨幣需求量大增。現在農民自己經營土地甚至開辦小工廠,需要大量資金。同時,中國的貨幣需求量是很大的,不是光靠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就能夠計算出合理的貨幣需求量。通常,實際貨幣需求量比計算出來的貨幣需求量要大一些。

    另一方面,錢荒的根源是由大量的國家投資以及貸款不配套造成的。作為信貸的主體,銀行將大部分貸款給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很少能獲得貸款。貸不到款,民營企業會慌,因為如果手上沒有現金,萬一有好的投資機會,就丟失了。還有,如果資金鏈斷掉,到哪兒去借錢呢?連企業的日常運作都會碰到困難。

    此前我們去廣東調研,發現那裏的很多企業主普遍有“超正常的貨幣儲備”。用當地企業家的話來説,叫“現金為王”。有現金就什麼都不怕了,所以,幾乎家家企業都有“超正常的貨幣儲備”,貨幣流通量根本不夠。這從M1、M2的數字上是看不出來的。

    金融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中國當前的金融改革主要有三個目標,分別是宏觀目標、微觀目標,還有結構性目標。

    從宏觀的角度來談,中國的金融業、銀行業應該走向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是很重要的,不過,利率市場化不等于對利率的自由放任。因為,自由放任對經濟是有害的。所以,宏觀上來講,利率的市場化,也就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講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微觀目標就是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和微觀單位,應該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兩個效益並重,這是微觀目標。因為在中國的環境中,銀行除應有經濟效益外,還要有社會效益。

    從結構性的目標來看,金融改革應該把重點從虛擬經濟轉到實體經濟中來。畢竟,實體經濟是最重要的。中國的産品要打入世界,必須有一個自主創新的過程,要幫助實體經濟完成産業和技術升級。

    其次,在結構方面,大中小銀行分別以大中小企業作為服務對象,大銀行對應大企業,中等銀行對應中型企業,小銀行對應小企業,但是,所有的大中銀行都應該為最底層的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這是支援草根金融。

    總之,金融改革的三個目標中,宏觀目標要實現利率市場化;微觀目標:銀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效益並重;結構目標:走向實體經濟。

    此外,還應該大力發展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目前還比較弱小。比如支援教育産業發展,可以成立一家教育銀行,這就是使政策性銀行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又如,開發西部地區,有很多工作可由政策性銀行來做,因此,政策性銀行應該進一步擴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整合閱讀:
與扎克伯格一起讀書 年輕CEO的新年計劃
“不讀書”與數字化時代的讀書
葉華《畫筆記:戰爭•人》讀書會
揚•馬特爾與總理的寂寞讀書會
讀書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頻道精選:
【思想】現代版絲綢之路呼喚更多商業化元素 2013-06-14
【讀書】下一個浪潮是智能時代 2015-03-30
【財智】多券商交易係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放權遇推責:基層官員死摳文件字眼不作為 2015-03-30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連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