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期待已久,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同一天,韓國仁川亞運會開幕、蘇格蘭獨立公投揭曉、上海浙江兩地高考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公布。都是上頭條的節奏,幸好,那一天沒汪峰什麼事。
不過在大多數人的微信朋友圈裏,馬雲以“被刷屏”的方式證明了阿里上市帶來的公眾關注度。倘若對這些原創或轉發的內容加以分析、歸納,主旨無外乎兩類,一個是祝福,一個是勵志。前者寫得貌似“我跟馬雲有交集,哪怕是一面之緣”的攀龍附鳳的姿態,後者重在職場成功學、心靈雞湯講,它傳達的信息是“屌絲終逆襲,一切皆可能”。在那幾天,馬雲在路演時的視頻演講得到了瘋傳,伴隨着的,是他的極富鼓動性、 啟發性的話語,精闢且富有智慧的見地進行了又一次大範圍地傳播。像“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任何團隊的核心骨幹,都必須學會在沒有鼓勵,沒有認可,沒有幫助,沒有理解,沒有寬容,沒有退路,只有壓力的情況下,一起和團隊獲得勝利。成功,只有一個定義,就是對結果負責。如果你靠別人的鼓勵才能發光,你最多算個燈泡。我們必須成為發動機,去影響其他人發光,你自然就是核心!”
確實,馬雲很擅長演(hu)講(you),也很精於公(zuo)關(xiu),就在上市當日,他自己沒敲鐘,代之以八位客戶敲鐘,通過此舉,馬雲一舉兩得,既向外界展示了這家電子商務巨頭的企業文化,又傳達了自己恪守承諾、説到做到——阿里巴巴在招股文件中明確地&&:“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當外界,尤其是那些“不明覺厲”的老百姓得知後,又很容易被眼前的表象打動,回頭想想更是激動,馬雲厲害呀,他不會屬“牛”的吧?!總之,包括諸多媒體本應該專業的記者在內,在一定程度上,大眾是意氣用事的、是感性思維的、是人云亦云的,他們不加甄別和批判地去接受信息,乃至可能有害的觀點,但沒關係,因為在馬雲的阿里巴巴上市的事情上,他們只記住中國人登陸美國了揚眉吐氣了;記住阿里巴巴總市值超過“臉書”(Facebook)了;記住馬雲成為中國新首富了……只要記住這些就夠了。至於阿里巴巴曾於2007年在香港上市,五年後,因為股價一路下滑跌破發行價最終退市,以及這一次IPO它首選香港,但因為“合夥人制度”無奈轉去美國,類似種種細節人們在所不問,可能不關心,更有可能不知道。所以,這反倒給了我們一個提醒:我們該如何審視馬雲和看待他所締造的阿里帝國。
在一批講述與評論者之中,王利芬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在她和國內另一名財經媒體人李翔合寫的《穿布鞋的馬雲》一書中,她執筆寫序道:“馬雲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凡人。他的傑出:是因為他看到了,並相信未來:是因為他相信了,還和一個團隊去身體力行了;在身體力行中面對許多艱難時還不放棄。他曾説,即便是下跪也要把互聯網泡沫跪過去。我不相信成功學,但我相信做到這幾點的人都可以成功。”王利芬學文學出身,也是一個資深的電視媒體人,她創辦的《贏在中國》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創業真人秀節目。這麼説,意味着王利芬可以用剛考究的文采和更具畫面感的文字來書寫馬雲,但她沒有這麼做,她坦言“把一個有血有肉的馬雲寫成某種傳奇或者神話,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況且,“創業中也沒有太多時間講究文采”。
或許我們就能理解為何王利芬要把她寫馬雲的書取名“穿布鞋的馬雲”。用王利芬的話來説,“布鞋舒服隨性、樸實且透氣,是一個人最能掌控自己,並且可隨時急行還不損腳的狀態。布鞋是馬雲的常態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的某些必不可少的點綴。”王利芬與馬雲相識於2005年的瑞士達沃斯論壇,隨後兩次因為製作節目邀請馬雲做點評嘉賓,中途據説是受到了馬雲最直接的 啟發和激勵,王利芬從廣電大院的體制內跳出來投身商海,創辦了優米網,但這個網站並不成功。也就是説,身為作者的王利芬與作為被記錄者馬雲的關係是介於朋友、夥伴、榜樣,因而相比較一般的旁觀者寫出的“馬雲傳記”,這本《穿布鞋的馬雲》多了一份親切感,多了一份真實度,也多了一些祛魅化。
在《穿布鞋的馬雲》之前,有關馬雲和阿里巴巴的書已經夠多了。相信,隨着阿里上市、馬雲成為新一輪中國首富之後,不管是舊版新出、還是全新出品,一系列馬雲傳記勢必將大量涌現。但對比之前讀過的《馬雲管理日誌》、《馬雲內部講話》、《這還是馬雲》、《誰認識馬雲》、《馬雲正傳》等,王利芬的這個版本在內容編排上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定位。
它從“創業史”的角度切入,還原了馬雲創辦阿里巴巴前後22年的歲月光景,並把它分成27個節點,最早從1992年第一次創業,設立海博翻譯社開始到2014年9月,阿里巴巴美國紐交所上市。與此同時,為了能更好地梳理與總結,王利芬還特別邀請李翔一起點評這些他們認為對阿里巴巴有着興衰生死影響的關鍵節點。略有區別的是,王利芬從創業者的角度點評,李翔從媒體人的角度看。至於李翔,曾著有《誰更了解中國》、《共和國記憶60年》、《商業領袖訪談錄》、《沸騰的十年:1999-2009的中國紀事》、《海底撈憑什麼》、《與商業明星一起旅行》等財經暢銷書。
當然,出於書本篇幅的需要,很多本不該是節點的節點都寫上去了。事實上,真正能決定存亡的節點一二個足矣。好比人的一生需要貴人相助、機會垂青,無論是貴人還是機會,哪有幾十個這麼多的。縱觀馬雲的創業創富歷程,就節點而言,最重要的莫過兩個男人的介入,一個是蔡崇信,一個是孫正義。兩個有着中文名字的外國人,一個給馬雲帶來了國際化,一個給馬雲創造了資本化。尤其對於蔡崇信,馬雲感激不盡、無比信任,在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中,有兩個人是永久合夥人——沒錯,馬雲和蔡崇信。
因為看《穿布鞋的馬雲》的緣故,在阿里巴巴美國紐交所上市當天,我特別留意了馬雲的穿着,衣裝筆挺,穿的是皮鞋,但相信他上市之後很快就會換回布鞋。有一點王利芬做得很好,她保持了平和不矯情的態度去看待馬雲,不神化、不妖魔,寫就馬雲一個真實的、生活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