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中美關係總體保持對話發展勢頭,並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凸顯出新定位、新起點。中美兩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奧巴馬在加州舉行莊園會晤以及聚首北京的AIPAC會議,無不給中美關係的未來定下基調。國家主席習近平“凡是有利於為兩國關係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減法’”的倡議,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積極響應。“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是中美兩國元首共同確定的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內容。中美互動,有牽一髮而動全球的意義。如何看待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又該如何發展?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編著的《大國關係》一書對上述問題一一解讀,從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生動地梳理了中美關係的過去,剖析了中美關係的現在,並諫言了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走向。
“中美國”或G2時代
儘管在國際政治、貿易關係上糾紛不斷,但中美兩國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地連在一起。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也已成為美國的最大新興市場。美國是中國就業的最大製造機器,中國是美國赤字的最大埋單者。美國一個真正的貿易保護主義法案可對中國的出口業乃至整體經濟構成重大打擊;中國不買美國國債同樣也可使美國金融市場陷入混亂境地。也正因為如此,美國政要接二連三地對華示好。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甚至把China和America合併成一個新詞彙“Chimerica”(“中美國”或“中美共同體”)。“佔全世界13%大陸面積、1/4人口、1/3國內總生産(GDP)的中國-美國兩國之間的合作是過去10年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將中國和美國合在一起創造一個新詞彙‘Chimerica’,代表着美中合作日益緊密,成為一個整體。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美國需要同中國加強合作,其結果不是增加摩擦,而是創造雙贏,締造和平。”弗格森認為:“‘中美國’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白宮要重視中國,否則,中國就會拋棄美國。”
挑戰並相互依存
全球化時代已經啟動,一個主導性的力量除了執行一項真正體現全球主義精神的外交政策之外,將別無選擇。特別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任何意圖畫地為牢建立經濟小圈子的行為都不會是順應潮流的做法。中國東盟自貿區、中韓FTA、中澳FTA等各種多邊貿易合作,均致力於減少與區域貿易夥伴的一系列貿易壁壘,打造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的自由便利化。亞太地區現存的多框架合作形式,已經證明亞太地區國家都會從本國的經濟利益出發,理性選擇本國外交方向,即便美國倡導的TPP日後有所成就,也很難在亞太完全孤立中國。中美在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兩國經貿關係已不局限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縱觀2014年,中美兩個大國間圍繞國家利益的博弈可謂此起彼伏,但是,從莊園會晤到人民大會堂會晤,再到中美兩國元首中南海瀛&夜話,中美兩國的關係的大致走勢似已確立。《大國關係》指出了這一趨向,只要中美兩國秉持合作理念,即使在制度上、利益上存在差別,大家有意坐下來談,就可能“積土成山”。反之,會擴大中美雙方的“信任赤字”,鬥則“兩敗俱傷”。
廣闊深刻的內涵
編著者王緝思在書的“序言”中指出:“作為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涉及領域之寬、涵蓋內容之廣、議題更新之快、背景影響之紛繁複雜……”但“決定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不在於兩國的外交和相互認知,而在於中美各自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不僅是國家領導人及外交部門的工作,它更是一種融合內政、外交、第三方力量等諸多因素的‘立體工程’。”對編著者這一論斷,筆者深以為然,任何國家的外交都必須服從國內政治需要。當前,中美兩國處在一個不可逆轉的全球化進程中,各自的發展道路是“分道揚鑣”,還是“殊途同歸”,更多取決於“利益”的需要。當然,主動擴大兩國的利益匯合點,審慎處理雙邊分歧,會有利推動相互共贏,避免“兩敗俱傷”。
共贏取代對抗
美國國務卿克裏在華盛頓就中美建交35周年以及兩國關係發表演講時&&,作為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美中將用合作共贏取代戰略對抗,造福兩國乃至整個世界。他&&,加強美中關係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這是一個高遠的目標,但我認為並非無法企及。”中美作為兩個世界大國,利益深度交融。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合作共贏的中美關係是世界和平穩定的最大壓艙石。習近平在《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致辭中指出,“中美合作可以辦成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災難。”中美關係儘管有分歧,但對話、合作與相互尊重始終應是兩國遵守的規則,在磕磕碰碰中前行、鬥而不破中磨合,應當是未來中美關係發展的目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