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生機和競爭力在哪?
2015-01-28    作者:陳華文    來源:中國證券網
分享到:
【字號

  城市是文明發展的産物,城鎮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一百多年來,在鄉土經濟向工商經濟迅速轉型的過程中,全球各地的一座座新城市,如同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如果説僅僅一百年前全球上百萬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數的話,那麼在當今世界,千萬人口的城市已達百座了。城市聚集着財富、人才和智慧。可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大城市也面臨着暴增的人口、堵塞的交通、惡化的生態、霧霾與居高不下的PM2.5、有毒的食物、潛伏的疾病、昂貴的房價以及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等自然與社會的尖銳矛盾。城市承載着人們的希望和夢想,也誘發人們的貪婪和慾望。薛涌在《城市的迷惘》中,直指當前全球城市發展中的弊端,並且嘗試在多例證的國際比較中為如何保持城市的生機與競爭力開出良方。

  “鬼城”是背離以人為本宗旨的惡果

  在新浪博客上有2200多萬訪問量的美國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薛涌,算得上是今日中文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之一。他長年在中美報刊、網絡上發表時政言論,他的《中國文化的邊界》、《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以及批評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文字都曾經成為輿論焦點。這本《城市的迷惘》並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他近年來關於城市類話題的評論匯集。薛涌以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冷靜分析中外城市、尤其大城市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尤其對城市建設與規劃、城市環境與污染、城市交通與低碳、城市移民與福利等熱點問題的分析論證,由表及裏,如同剝洋蔥層層展開,並時時將美國與中國城市作橫向比較,常有獨到而冷峻的見解。

  從經濟學和設計學的角度來看,城市的建設有其自身的規律,不能違背市場規律,要從生産、生活需求的角度進行建設。國內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到政績觀的影響,儼然不顧及經濟水平和人們的需求,大搞形象工程,大興土木,盲目修建新城,出現大量空置的樓盤。由於欠缺經濟實力、消費能力薄弱、人口數量的不足,使得不少新城成為“鬼城”。對於現狀中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鬼城”,薛涌&&了深深的憂慮。城鎮化建設不是一味修建全新的街道和房屋,更不意味着野蠻拆遷損害百姓利益。城鎮化建設的實質是以人為本,讓人們過上美好的生活。城鎮化建設若背離其初衷,一切都毫無意義。

  本書之開篇“風水與發展”中,薛涌對於近年興起的“地貌都市主義”理念闡述了其觀點。中國古代,築城或修建房屋,都講究風水。風水這個詞彙本身並非貶義,然而在發展中成為迷信的別稱。薛涌認為,城市建設講究風水,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城市在山清水秀的環境裏,在地基鞏固的大地上,這對於市民而言,生活是安全的,也是健康的。假如城市坐落在深深的峽谷,或者在地質運動活躍的板塊上,那麼城市則會與潛在的自然災害風險與之相伴。

  地貌都市主義作為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新理念,在薛涌看來這很接近老莊哲學思想,強調對自然的順應而非對抗。地貌都市主義強調城市必須按照自然環境進行整體布局。這個道理儘管樸素易懂,但很多城市在建設時,常常反道而行之。比如有的城市坐落在丘陵地帶,為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全然不顧及脆弱的生態,大肆砍伐樹木,剷平山體。還有的城市周邊湖泊水域面積多,則乾脆埋湖平地。薛涌認為,城市建設中,若為了拓展城市空間而破壞了原本的地理環境與生態,是得不償失的舉動,終將遭受自然的懲罰。

  城裏上班走不下去了

  城市如同人一樣,有心跳和呼吸,有個性和脾氣,有優勢和弱點,有機遇更有挑戰。在現代城市設計中,一般偏好把城市分割成若干個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區域。比如工作區、學校區、公共服務區、生活區等等。在工作區,又按照不同的行業特點,分為高新技術産業區、工業機械製造區、物流與儲運區等等。這種分區法,曾經在美國興盛一時,但最近幾年來,人們痛感這種規劃設計帶來了很多麻煩。比如生活區遠離工作區,上班族在路上的時間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小時不等,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路途中。這一來耗損工作時間、影響休息,同時交通開銷也是不小的成本。

  薛涌在“美國都市復興觀察”中直言,這種城市分區的做法,表面上似乎讓城市運行有條不紊,實際上沒有考慮人的真正訴求。如果一個人住在城市遠郊,每天清晨早起上班,若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時間可能沒有保障。而駕駛私家車,一個月的汽油費累計起來着實驚人。每天起得過早,休息不充分以至精神不振,上班就哈欠連天,客觀上也影響工作效率。所以他認為,將生活與工作區域截然分開,是城市規劃的失敗之舉。如將工作區和生活區融合起來,對於工作和生活是互利的。現在該是把被拋棄了的城市工作生活混合規劃與建設的理念撿回了的時候了。

  當前在美國一些大城市,很多人為了節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忍痛割捨遠郊舒適的別墅,搬到喧鬧的市中心。即便一家人蝸居在狹小的公寓,卻也認為值得。當然,這類人群一般是中産或中産以下。在薛涌看來,這類人群重返城市,主觀上是為了自身的工作生活便利,客觀上也順應了低碳城市的發展新理念。因為在發達的美國城市裏,市內的公交車、地鐵、輕軌從來就沒有滿座過,要是大家放棄小汽車而紛紛乘坐公共交通,就會提升公共交通的使用率,這也就降低了油耗,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

  如果説美國人現在處於“城市再出發”的時期,那麼中國則正處於“從農村走向城市”的關鍵階段,當上億的農民告別鄉土在城市安家時,他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要適應城市的快節奏,更有生活習慣、交往方式、思維模式的依次轉換。這裡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面對城市生活,女性較之男性更為適應,更能快速進入狀態。於是,有人不免感嘆:城市,何處安放流浪的鄉愁?

  底特律的墜落:單一産業城市之痛

  美國在城市建設中,也樂於拆遷改造陳舊小區。而這類小區一般生活成本較低,房租低廉,為低收入者提供了生存空間。這類社區儘管環境不盡如人意,可是在薛涌看來有其存在的理由。城市就是一個巨大的萬花筒,需要各種人存在,如果城市裏都是富人,沒有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這樣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很少有人想到,大城市那些被人有意無意忽略的貧民窟,往往是年輕人夢想的起航之地,很多精彩的創意、巧妙的營銷策略、全新的技術創新首先是在這裡萌發。而那些城市住在豪宅的富人們,有着穩定的收入和舒適愜意的生活,還會有多少創新動力?所以,設法保持年輕人的創新活力,是城市繁榮的基礎。

  有種長期以來在世界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城市應以一種特色産業為引擎,拉動經濟的發展。而伴隨着汽車之都底特律的墜落,很多人開始對此反思這種理念。底特律的興盛與衰落,是美國汽車製造業興亡的最生動注腳:一座城市若傾力發展某一種産業,對於城市而言是危險的信號,因為任何産業都會有潮起潮落。

  類似底特律那樣的教訓,在中國也不少見。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很多城市被指定主攻一種産業,經過幾十年的竭澤而漁式的發展,現在紛紛面臨轉型之困。特別是那些資源主導型城市,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産能減少,這類城市的經濟發展必然走向迷惘。現在國人已意識到城市産業模式單一的危險性,都在盡力調整産業布局,雖然動作已經遲了,但畢竟還是走上了盡可能地使産業豐富多樣化的新路,這就有了希望。

  俗話説,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如何擺脫髮展之困,也只有去探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更適宜的發展方式這一條路。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與扎克伯格一起讀書 年輕CEO的新年計劃
“不讀書”與數字化時代的讀書
葉華《畫筆記:戰爭•人》讀書會
揚•馬特爾與總理的寂寞讀書會
讀書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頻道精選:
【思想】貶值預期並不意味着人民幣會大跌 2013-06-14
【讀書】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興起、危機和救贖 2015-01-04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一任領導一套政策 PPP合同“簽完隨時改” 2015-01-28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