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導言
財富分配已成為時下最廣泛討論和頗具爭議的話題之一,但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長的演進過程呢?私有資本的不斷積累真如卡爾 馬克思(在19世紀預言的那樣,將導致財富被少數人掌握嗎?或者如西蒙 庫茲涅茨在20世紀所設想的那樣,增長、競爭與技術進步之間的不斷博弈將會逐漸降低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不平等程度,促進其更加和諧的發展?我們對財富和收入從18世紀演變至今又真正了解多少?當下,我們從中又可以汲取怎樣的經驗呢? 以上問題我都將在本書中一一進行解答。我也必須承認,書中的這些答案並不完善,但相比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答案採用了更加廣泛的歷史資料和對比數據,覆蓋了近三個世紀、20多個國家,同時運用新穎的理論架構進行深度解析。現代經濟增長與信息傳播雖然規避了馬克思理論演進結果的發生,但是並未改變資本深層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的現實——至少不像“二戰”之後十年中一些樂觀主義者所想象的那樣盡如人意。當21世紀的今天依然重復着19世紀上演過的資本收益率超過産出與收入增長率的劇情時,資本主義不自覺地産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續的社會不平等,這從根本上破壞了以民主社會為基礎的精英價值觀。然而,民主可以重新控制資本主義並且保證公眾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保持了經濟開放度,同時避免了貿易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影響。在本書後面的章節,我從這個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議。這些觀點是基於歷史經驗教訓得出的,本質上是對事實的一種客觀陳述。 無數據之爭? 關於財富分配的爭論學術和政治爭論,長期以來總是充滿偏見並且缺乏事實依據。 每個人都會對所處時代的財富收入水平有自己的直觀認識,哪怕他缺乏理論框架或數據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絕不應該低估這種直觀認識的重要性。電影和文學作品,尤其是19世紀的小説中,隨處可見關於不同社會階層財富和生活水平的詳細描述,尤其是對極度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合乎情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個人生活的影響進行刻畫。簡 奧斯汀和奧諾雷 德 巴爾扎克的小説生動描摹出1790~1830年間英國和法國社會財富的分配情況。兩位小説家敏銳地捕捉到各自所在社會階層的財富層級,他們抓住了財富隱藏的輪廓,以及其對男性和女性生活必然的影響,包括對於婚姻的態度、個人期許和失望的源點。他們和其他小説家用逼真而有力的筆觸描繪了社會不平等的影響,而這些都是數據統計和理論分析無法相比的。 當然,財富分配的重要性決定了它必須融合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哲學家的觀點。幸運的是,每一個人都很關心這個問題。那些具體的、真實存在的不平等是顯而易見的,也自然會激髮尖銳但又矛盾的政治評判。農民和封建領主,工人和僱主,員工與資本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同時觀察到重要的方面——其他人的生活以及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權力與支配存在的關係有着自己獨特的觀察,並依據這些觀察形成自己的是非判斷。因此,這種對於社會不平等的基本主觀和心理維度的認識,必然會造成科學分析無法緩和的政治紛爭升級。所幸,民主永遠都不會被共和所代替。 然而,分配問題也值得進行系統和規範的研究。如果沒有精確定義的來源、方法、概念,我們可能會看清一切,也可能什麼也看不到。有些人認為不平等總是會增加,整個世界因此變得更加不公平;還有人認為不平等呈自然衰減態勢,和諧會自動慢慢生成,我們無須做任何事來冒險打破這份完美的平衡。每個陣營都在指責其他陣營的思維惰性,卻同時也暴露出自己的思維惰性相互之間完全是一種“聾子式的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研究工作——即使不是完全科學的,但至少是系統的、有條理的研究將非常有用。專業分析不會因社會不平等導致的暴力政治衝突而終結。社會科學研究總是會充滿試驗性和不完美因素的。沒有人會要求將經濟學、社會學和歷史學轉化為精準科學學科。但是通過耐心地蒐集事件和樣本,冷靜地分析經濟、社會以及政治機制卻有可能解開謎團,它可以宣傳民主辯論、聚焦正確問題。它有助於重新定義辯論框架,廓清先入為主或欺詐的觀點,專注於經常性嚴格審查。在我看來,這是所有學者(包括社會學家)都要扮演的角色,就像公民更加崇拜那些坐擁財富但無所事事而不是潛心研究的人們一樣(即使被支付了報酬——一種符號特權)。 但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事實是,財富分配的社會科學研究經過長時間發展,多是基於各種各樣的純理論推測,而確定的事實依據支撐則相對有限。在追溯源頭的更多細節之前,我曾為了寫這本書蒐集了大量相關信息,我希望可以為以上思考的這些問題給出一個直接的歷史性觀點。 本書的理論和概念框架 在繼續之前,我想再多説一些本書的理論和概念框架,以及引導我寫這本書的一個思維過程。 我屬於這樣一代人:1989年我18周歲,那一年不僅僅是法國大革命的二百周年,還是柏林墻倒塌的一年。我們這一代見證了蘇聯東歐解體,並且對於這種政治制度或者對於蘇聯沒有絲毫的喜愛和懷念。我一向對“反資本主義”那些傳統而粗糙的論調免疫,有些論調直接忽略了共産主義運動在歷史上的失敗,很多則與超越它所必需的理性手段有道而馳。我沒有興趣去譴責不平等和資本主義本身——特別是,只要是合乎情理的,社會不平等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正如1789年《人權宣言》第一條宣告的,“依據公共利益而出現的社會差別”。(儘管這個社會公正的定義不嚴密但吸引人,它根植於歷史。我們暫且接受它,我隨後會重新回到這個問題上。)相比之下,毫不謙虛説,我更熱衷於討論組建社會的最優方式,以及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秩序所需要的最合適的機構和政策。此外,我希望看到在法律框架下實現有效而高效的公平正義,法律應該平等地適用於所有人,並且是通過民主辯論而形成的大眾都能理解的法規。 也許我還應該補充一點,在我22歲的時候,我體驗了一次美國夢,那時候我剛獲得博士學位,受聘於波士頓附近的一所大學。從很多方面來説,這次經歷對於我都是決定性的。這是我第一次踏足於美國土地,且我的工作很快得到認可,這種感覺非常好。這是一個懂得在它需要時如何去吸引移民的國家!但是,到我25歲的時候,我很快意識到我想要回到法國和歐洲。從那時起,除了一些短期的旅行,我再也沒有離開過巴黎。我做出這個選擇的一個重要原因與這本書有直接關係:我發現美國經濟學家的工作並不是那麼有説服力。誠然,他們都非常聰明,我在那個時期也結交了許多好友。但一些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清楚地認識到,我對世界經濟問題一無所知。我的論文都是由一些相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組成,但同行們都喜歡我的工作。我迅速地認識到自庫茲涅茨之後,再也沒有同行花精力去收集不平等的動態變化的歷史數據,反而是在不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的情況下,大量生産純理論的結果,並期望我也這麼做。回到法國後,我開始收集這些缺失的數據。 坦率地説,目前的經濟學科不惜犧牲歷史研究,犧牲與其他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而盲目地追求數學模型,追求純理論的、高度理想化的推測。這種幼稚的做法應該被摒棄了。經濟學家們往往沉浸於瑣碎的、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中。這種對數學的癡迷是獲取科學性表象的一個捷徑,因為這樣不需要回答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更複雜的問題。在法國做一個理論經濟學家有個很大的優勢:在這裡,經濟學家並沒有受到學術界以及政界、金融界精英的高度重視,因此他們必須撇開對其他學科的輕視以及對於科學合理性的荒謬要求,儘管事實是他們對任何事情幾乎都一無所知。無論如何,這正是這一門學科和所有社會科學的魅力所在:從零開始更有希望獲得重大進步。我認為,在法國,經濟學家略微更感興趣的是如何讓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以及非學術圈的人們相信,他們在做的事情很有趣(儘管他們並不總是成功的)。我在波士頓教書時的夢想是到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書,那裏的教員裏有好些重要人物,如呂西安 費夫爾、費爾南 布勞岱爾、克勞德 列維-施特勞斯、皮埃爾 布爾迪厄、弗朗索瓦絲 和瑞提爾、莫裏斯 古德利爾。我敢冒着被認為有些盲目愛國的風險,承認這一點嗎?自20世紀70年代起,社會科學已經對財富分配和社會階級問題喪失了絕大部分興趣,儘管我對此深感遺憾,但比起羅伯特 索洛,甚至是西蒙 庫茲涅茨,我也許更加欽佩上述學者。在此之前,關於收入、工資、價格和財富的統計在歷史和社會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管怎樣,我希望專業的社會科學家和所有領域的業餘愛好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有意思的東西,那些聲稱“對經濟學一無所知”但對於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有着強烈看法的人也可以從這本書受益。 事實上,經濟學並不應該試圖與其他社會科學割裂開來,只有與它們結合起來才能獲得進步。社會學科共同特點是知之甚少卻把時間浪費在愚蠢的學科爭吵之中。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財富分配的歷史動態和社會階級的結構,我們必須採用一種務實的態度,利用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研究方法。我們必須從基本的問題開始,並試圖去回答它們。學科爭論和地盤之爭是沒有意義的。在我眼裏,這本書是個經濟學作品,也同時是一部歷史學作品。 正如我之前説明的,我的這項工作從收集資料、建立與收入和財富分配有關的歷史時間序列開始。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有時會借助於理論和抽象的模型和概念,但我盡量少這樣做,除非這個理論能夠加深我們對觀察到的變化的認識。舉例來説,收入、資本、經濟增長率和資本收益率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理論概念而非數理推導得來的確定性概念。然而我會證明這些概念可以幫助我們以有趣的方式來分析歷史現實,只要我們對於精確性有限的衡量標准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態度。我也會使用一些數學公式,例如a=r b(國民收入中的資本份額等於資本收益率和資本/收入比的乘積),或b=s/g(資本/收入比在長期內等於儲蓄率除以經濟增長率)。我希望不精通數學的讀者耐心一些,不要馬上合上這本書:這些是基本的數學公式,解釋起來簡單直觀,不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知識就能理解。不管怎樣,我想象的是,這個很小的理論框架已經足夠對所有人都認識到的重要歷史發展給出一個詳細的解釋。
第
1
2
3
4
5
6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