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危機叩門中國
2014-12-01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網
分享到:
【字號

  基礎建設

  基礎建設主要的投資者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按照中國統計局對於行業的現行劃分,生産性基礎設施由以下四個行業投資形成的物質設施共同構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以及信息傳輸業。按照黃少卿、施浩在“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投資效率與地方財政風險”的研究(2013),2010年全國基礎設施投資首先投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總額為30 074億元,佔到基礎設施總投資的41%。其次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再次是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分別佔到總投資的34%和22%。這些項目顯然是國民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但這並不意味着越多越好,而必須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那麼,多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適宜的?一個標準是“用基礎設施的邊際産出與生産設施的邊際産出之比來度量。理想狀況下,新增1單位基礎設施投資與新增1單位生産設施投資所引起的産出增加相等。如果新增1單位基礎設施投資引起的産出增加多於新增1單位生産設施投資,就認為基礎設施處於短缺狀態;反之,則認為基礎設施過多了”。

  按照這一標準,黃少卿、施浩的研究發現,在1997年中國處於明顯的基礎設施短缺狀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大規模投資於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和生産設施邊際産出比在1998年以後的5年裏急劇下滑,接近於1——基礎設施和生産設施之間的最優配置比,表明基礎設施和生産設施之間誤配的程度顯著降低了。隨後的10年,中國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繼續大規模進行,到2008年,中國絕大多數省份的基礎設施和生産設施邊際産出比接近於1,某些省份的比值已經低於1,表明這些省份的基礎設施相對於生産設施來説已經供給過剩了。換言之,同樣的資源投資於生産設施將會産生更好的經濟效益。

  這種情況下,2008年之後,中國政府,尤其是各地地方政府仍舊執行了規模空前的基礎建設投資,尤其是在生産力水平發育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對基礎設施邊際産出水平較低的西部各省推行“西部大開發”政策,進一步惡化了基礎設施過剩的狀況。

  情況的嚴厲性在於,生産設施由於歷年的高投資而出現了大幅過剩,體現為資本回報率的降低,而相對於已經過剩的生産設施來説,基礎設施的過剩程度有過之無不及。


1234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不讀書”與數字化時代的讀書
葉華《畫筆記:戰爭•人》讀書會
揚•馬特爾與總理的寂寞讀書會
讀書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夜半讀書:追尋片刻安寧
 
頻道精選:
【思想】降息後該如何重配你的資産 2013-06-14
【讀書】從未來引領變革 2014-11-28
【財智】降息利好股債雙市 跨年度行情可期 2014-11-28
【深度】“諸侯經濟”阻礙長江産業鏈自然延伸 2014-12-01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