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互聯網金融手冊》,謝平 鄒傳偉 劉海二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移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長期看來不可避免的對現存的貨幣供應模式與貨幣需求産生影響,而在現存金融體系之外的支付手段的出現,又不可避免的為並非基於傳統“以央行為核心的貨幣發行系統”的電子貨幣出現,創造了必要和有利的條件。
移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興起,從以下幾種途徑影響貨幣控制:一是移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低交易成本(支付本身的交易成本低,並且金融商品屬性間接降低了交易成本),減少了人們對現金貨幣的需求;二是移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商品屬性,模糊了貨幣層次,會影響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從而影響貨幣供給;三是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同與之相伴隨的電子貨幣的私人供給一道,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構成的貨幣供給體系,這將對貨幣供給産生一定的影響。
隨着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第三方支付與移動支付的興起,其他收益率較高的資産很容易轉化為可以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這種現象在電子貨幣時代尤其明顯。這種低轉換成本減少了人們對不付息電子貨幣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對不付息現金的需求,使得人們可以真正做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得金融服務,當然也包括將其他收益率高的資産轉化為電子貨幣,用於交易。人們將電子貨幣存放在享有利息收入的銀行賬戶/虛擬賬戶中,只有在交易發生時才會通過簡單的電腦/手機操作(當然這一過程完全有可能是自動完成的)將所需的資金從相應賬戶中兌換成電子貨幣,然後經由網絡傳送給對方完成交易。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的産生,將減少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同時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
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的出現,模糊了貨幣各層次之間的界限,客戶利用移動終端發送指令,可以快速地實現流動性差的貨幣與流動性強的貨幣之間的相互轉換。這使得不同層次的貨幣差別正在日益縮小,模糊了貨幣界限,使人們很難分辨貨幣是現金,還是活期存款或者儲蓄存款。更有甚者,一些非銀行機構也在發行電子貨幣,並且幾乎可以不與銀行發生任何關係,如移動運營商使用虛擬賬戶發行電子貨幣、互聯網貨幣等,這種電子貨幣甚至不在原來的貨幣統計範圍之內。這一切使得貨幣控制的難度增加。
隨着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出現,電子貨幣的私人供給問題(即私人貨幣問題)也隨之産生。一些非銀行機構可以自主發行電子貨幣,現實中發行主體主要是移動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由於其發行不受過多的監管,發行電子貨幣的儲備更多地由依靠企業自主決定,也即企業在發行電子貨幣時,考慮到自己的聲譽,可能會事先把一定量的貨幣作為儲備,但這只是軟約束。中央銀行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並行發行貨幣,特別是不受監管的企業發行電子貨幣,出於利潤最大化的衝動,可能把發行電子貨幣的儲備降到最低,抑或根本就沒有儲備,這對貨幣供給的衝擊將是巨大的。
總之,雖然電子貨幣的私人供給(私人貨幣)在現階段不會結束中央銀行統一發行信用貨幣的基礎制度,但貨幣需求形式的改變、貨幣層次的模糊以及貨幣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必然會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控制構成挑戰。
相關文章: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十二】互聯網金融未來的規範方向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十一】互聯網信貸與民間信貸有何異同?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十】眾籌有風險,該如何去管?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九】你知道“阿里小貸”嗎?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八】比特幣是“狼”來了?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七】如何看待餘額寶?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六】微信紅包為什麼會“紅”?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四】互聯網金融有“譜”嗎?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三】中國互聯網金融興起的獨特背景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二】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優勢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十二問之一】什麼是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