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第三章 交易者還是投資者?
沒有計劃的唯一好處就是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何時失敗。 我們進入市場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自己身份的判斷。如果我們把自己視為一個零售店消費者,那麼糖果店的購物方式就是我們最有可能遵循的方式:看到這種商品買一點,看到那種商品再買一點。許多采取類似操作的人會給我電話,説他們現在比幾個月前剛進入市場時更為困惑。這是因為他們已經忘掉了最初的目標,或者根本從一開始就沒有目標。 對於那些漫無目的的閒逛者而言,市場上充滿了危險。即使是最循規蹈矩的投資者也有可能成為那些頗具迷惑性的産品或服務的犧牲品。我們必須有自己看問題的視角,關注自身的需求,並為實現這些需求承擔全部責任。你可以通過觀察市場中其他人的行為來尋找到答案。 在市場中,每個人都經營着自己的事業。成功的投資者和交易者把自己視為這些事業的管理者,而不是得到其他人承諾或保證的零售消費者。利用這種專業化的視角,我們現在可以來看看市場上的其他參與者,重新理解並更清楚地認識他們的動機。從事商務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利潤。問題是,如果想經營自己的事業,為何要選擇股票市場投資?下面是選擇股票市場的一些主要優點: ◆ 你可以在家裏上班,也可以自由地選擇工作時間; ◆ 沒有廣告成本,因為客戶都是現成的; ◆ 不需要管理員工,或為他們支付工資; ◆ 不需要投入基礎設施; ◆ 成本很低; ◆ 你就是自己的老闆。 儘管自己從事股票市場投資有很多好處,但也有一個壞處。如果你犯錯誤,馬上就會體現為財務上的損失。正因為如此,股票市場才被人們稱為“實踐出真知”的學校,而更快的學習速度能讓你從中獲益。你也可以理解為何股票市場上的許多服務提供者按照現有的方式來開展業務。因為這樣,他們的錯誤儘管可能會對你的財富産生直接影響,但對他們自身只會産生較小的間接影響。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承擔進行股票市場投資的直接責任,那麼第一步就是確定你希望經營何種業務。為了明確這一點,問你自己兩個問題: ◆ 我是想和股票還是上市公司打交道,或者兩者同時? ◆ 我是想成為投資者還是交易者? 股票與公司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需要理解股票與其所代表的上市公司之間的區別。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市場上的股民。股民是市場參與者,他們的交易行為決定了股票價格,從而影響公司價值。 例如,XYZ公司發行了1 000萬股股票,每股價格為2澳元,那麼該公司的市值,或者説市場為該公司所確定的價值,就是: 1 000萬股 2澳元=2 000萬澳元 但是,如果股價下降至每股1澳元,那麼市場對該公司價值的評估則下降一半,即: 1 000萬股 1澳元=1 000萬澳元 這裡的關鍵是,即使公司的業績、管理或未來前景沒有任何變化,該公司的股票價格也可能會改變。理論上,市場參與者對於一家公司的價值判斷與由公司資産和盈利所確定的實際價值應當相同。然而,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會使得股票價格與公司實際價值之間不斷出現差異。 股民可能利用與公司自身無關或相關度很低的因素來對股票定價。儘管這似乎是一種投資者不想看到的複雜狀態,但這卻正是市場存在的原因。如果我們可以確切地知道股票的價值,那麼股票市場將不復存在。你不會為一張價值50澳元的股票支付60澳元,同樣,你也不可能將一張價值50澳元的股票以40澳元的價格售出。價值固定的東西是不可能存在交易市場的。 股票是有形公司的無形代表,這兩者通過股民&&在一起。儘管我們通過持有股票而擁有上市公司,但是區分股票和其代表的上市公司仍然很重要。 例如,1987年10月發生的市場崩潰使得澳大利亞股市指數下跌了43%(見圖3.1),這主要歸咎於股民的悲觀情緒,而與上市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沒有太大關係。 投資與交易 下一個問題是區分投資和交易。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投資被定義為利用資金來創造利潤並在這一過程中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根據這一定義,所有為實現利潤或財富積累而付出努力的行為都是投資。如果不考慮“消極投資”這一概念的內在矛盾,那麼根據這一定義,市場上所有人都屬於某種類型的投資者。 因此我們將從另一個角度來區分投資者和交易者。交易者,根據定義,是那些利用所買賣商品的價差來獲利的人。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交易者就是那些經營零售商店、銷售有形商品的人。事實上,股票市場上的交易者也是如此,只是他們沒有零售商店。 人們通常認為交易者比投資者的投資期限更短,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交易者自身也是一種類型的投資者。根據某個人持有股票的時間長短,以及在一定時間段內買入賣出的交易次數,是無法判斷他是交易者還是投資者的。 如果我們把市場上那些為了獲取利潤而買賣股票的人——也就是交易者——排除在外,剩下的那些就是將股票或上市公司作為資産的人,我們將這些人稱為投資者。 我們的選擇 既然我們已經定義了股票、公司、交易者和投資者,接下來就可以考慮我們能夠利用的投資機會了。下面四種選擇都是可行的: ◆ 投資一家公司; ◆ 投資股票; ◆ 交易一家公司; ◆ 交易股票。 投資於公司 如果對公司感興趣,那麼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擁有該公司的一部分,將其作為資産持有。我們持有資産的目的是獲得消極收入,也就是不用工作就可以獲得的收入。公司為我們提供收入的方式就是每年分紅,也即投資者所分享的公司利潤。如果公司在將利潤分配給我們——公司的所有者——之前已經用其部分或全部利潤支付了稅收,我們也可以享受一定的稅收抵扣。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ASX代碼:CB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在1991年下半年該公司首發上市時就購入其股票,那麼你所支付的價格大約是每股6.5澳元,而現在你每年獲得的紅利約為每股2.6澳元(2009年)。你的初始投資大約可以獲得40%的高額回報。資産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值,CBA作為一種能産生收入的資産,在其上市後也實現了很好的增長。現在我們通過圖3.2來考察一下其2008—2009年的股票價格表現。 可以看到在過去的12個月內,CBA的股價跌幅超過25%。但是,因為我們將公司看成一種産生收入的資産,當前的股票價格對我們而言並不重要。我們只關心紅利相對於購股成本的百分比。只有在我們打算將股票出售時,才需要關注當前的股票價格。 如果我們選擇將股票出售,那麼就可能需要繳納資本增值稅(CGT),同時也喪失了一份消極收入來源。因此,出售資産的代價很高。如果不出售股票,又要實現股票價格的資本增值,我們可以用股權作質押向銀行借貸。這樣做,你無需繳納資本增值稅,同時,如果你利用所借資金再進行投資,那麼你甚至還可以享受利息償付的稅收抵扣。這就是財富的戲法。在這裡,銀行以股票為質押發行的貸款稱為擔保貸款。 談到資産管理,從本質上説,我們都希望積累資産,而不是變賣資産。在投資上市公司時,沃倫 巴菲特的經驗尤其有用。我不會詳細介紹如何評估上市公司的價值,但讀者有必要了解巴菲特的一些重要思想: ◆ 你希望長期持有資産,而絕不希望被迫將其出售; ◆ 你必須非常仔細地評估資産産生收益的能力; ◆ 你必須以盡可能低的價格購入資産; ◆ 你的資産必須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你應當設想自己購買了公司本身。 這些觀點適用於産業投資和上市公司投資。但我們需要記住,沃倫 巴菲特擁有足夠多的財富來控制他所購買的上市公司,而我們沒有。因此在選擇公司時必須非常小心,確保它們可以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內存續。你可以發現,僅這個條件就能把那些高科技股票排除在外,因為其經營環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是巴菲特格外偏愛那些生産必需品的公司(例如可口可樂、吉列)的原因。 投資於上市公司或者某個産業可以簡單地稱為資産管理,而一個好的資産管理者絕不會消極行事。資産管理屬於積極投資,而我們都擁有某些類型的資産。這一類的積極投資並非本書關注的重點,但是我們會在最後一章重新談到這個問題,並介紹如何發現那些能長久存在、並帶來收入的資産。 投資於股票 這部分差不多是本書最短的一節。股票具有下列特性: ◆ 股票的價值反映了市場大眾的情緒; ◆ 股票並不會支付紅利,支付紅利的是它們所代表的公司; ◆ 股票沒有實物形態。 因此,如果你將股票作為終生持有的資産: ◆ 你的資産的價值將取決於某個時刻市場大眾的情緒; ◆ 你的資産不會為你帶來任何收入; ◆ 你擁有的是無形資産。 儘管這看上去有點像文字游戲,但是理解上市公司和股票的差異可能是決定在市場上成敗的關鍵。在投資於股票市場時,把自己定位為投資上市公司而不是投資股票本身是有好處的。 交易公司 本部分是全書最短的一節。很少有人擁有足夠的資源來買賣上市公司。要通過買賣公司來獲利很顯然需要鉅額的資本和更多的技巧。即使只是想要跟隨從事這類交易的莊家的操作來獲利也極其困難。我自己就曾經不止一次想要跟隨凱瑞 帕克(Kerry Packer)的交易。 交易股票 這部分內容開始變得有趣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股票無形資産的特性,通過買賣來獲利。為了完整地理解股票交易的內容,我們需要建立如下的基本概念: 股票→S—産品 股票市場→S—商店 信息→E—産品 網上商店→E—商店 有形商品→T—産品 實體商店→T—商店 這個世界仍然試圖跟隨互聯網的發展腳步,充分利用其實現商業目的。有些人在電子商務中獲得了成功,但是許多網上經營者只是苦苦支撐。一個成功的電子商店(E—商店)具有如下顯著的優勢: ◆ 沒有實體店舖; ◆ 電子化交易; ◆ 僱員很少,成本低廉; ◆ 沒有地域限制(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訪問); ◆ 容納能力大(每天可以容納成千上萬的訪問者)。 但是這些優勢只有當我們交易如下電子化産品時才能夠完全體現: ◆ 貨幣; ◆ 股票; ◆ 信息; ◆ 音樂; ◆ 時評; ◆ 軟體; ◆ 博彩。 換句話説,電子化産品是那些可以在網絡上傳輸的商品。而T—産品是有形的,無法在網上傳輸。如果我們想要銷售T—産品,我們仍然需要實體店舖,需要人工處理,因此要雇用工人,支付較高的成本。 例如: ◆ 魚; ◆ 玩具; ◆ 傢具; ◆ 摩托車; ◆ 雜貨; ◆ 運動器材。 儘管在線銷售T—産品的人獲得了“沒有地域限制”和“容納能力大”的好處,但是在他們業務的終端,還是要有實體存在。電子商務圈眾多的成功和失敗驗證了一點:在在線商店裏銷售電子産品的生存能力更強。而在線商店的終極形式就是S—商店(股票市場),因為當你交易S—産品(股票)的時候,還獲得了以下額外的好處: ◆ 現成的客戶,因此沒有廣告成本; ◆ 沒有網站運營成本,因為你的S—商店只存在於概念上; ◆ 産品不需要生産或創造; ◆ 無需送貨,也不存在供應的問題。 作為交易者,我們希望盡可能高效地通過買賣股票來賺錢。我們想要的只是在股價上升時持有股票。我們不願意投資於那些交易不活躍的股票,因為這會佔用我們的交易資金。交易股票屬於積極投資,這是本書着重介紹的內容。 大多數人都認為交易者在市場上操作非常積極。事實上,我們如何從事股票交易,以及我們花費多少時間交易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目標。如果你正在交易類似於香港移動通訊有限公司(CSL)這樣的股票,那麼你要做的就是每週瀏覽一下走勢圖(如圖3.3),確定股價仍處於上升通道。如果你作為交易者,希望盡可能少費精力,這樣的股票就很適合你的要求。 積極投資的定義 積極投資的定義可以通過圖3.4很好地説明。 我們必須能夠區分用來産生收入的資産和作為交易對象的股票。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和想要在E—商店出售T—商品一樣愚蠢。我曾經看到有些人的投資組合中那些價格大跌的股票被隨意地移到資産一列,然而在分析用來産生收入的資産時,卻並沒有把它們算上。至少我們必須要像零售店店主對待滯銷商品一樣對待這些股票——做上標記並下架。 儘管S—産品可以成為資産,但我們必須有合理的理由這樣做,而不只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作為積極投資者,我們有很多機會,但是,與那些經營上獲得成功的人士一樣,我們必須有目的地管理我們的資産和S—商店。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會和澳大利亞95%的小公司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
1
2
3
4
5
6
7
8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