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第二章 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匯率問題
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一种經濟活動模式,是與虛擬資本以金融平台為主要依託所進行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以及其中所産生的各種關係的綜合。貨幣作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經濟中執行着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等職能,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活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據虛擬經濟的理論,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觀察人民幣匯率問題。 2.1. 貨幣的虛擬化 從貨幣的發展歷史看來,自從1821年英國首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黃金開始對當時廣泛髮型的紙幣起保證作用,金本位制也逐漸在歐美各國廣泛流行,1870年開始成為世界通貨的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金本位制逐漸退化為金匯兌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美國為外國中央銀行購買或出售黃金規定了最低的美元價格,1958年歐洲主要國家規定在國際支付中可用各國通貨自由兌換成黃金或美元。但1971年美國在國際支付中停止按固定價格(每盎司35美元)將美元自由兌換成黃金,此後國際貨幣體系變成以美元及其他紙幣為基礎,而黃金在世界匯兌中的官方作用就此結束。貨幣從此與黃金徹底“脫鉤”,不能按固定價格自由兌換成黃金。此後貨幣只憑一個國家的總信用發行,成為不兌換紙幣(fiat money,又稱為法幣)。 貨幣本身作為一般等價物,是一種具有價值尺度功能的特殊商品。它可以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將商品的價值形式轉化為用貨幣表達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這就使商品之間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從而使貨幣具有流通手段(通貨)的功能。 當貨幣與黃金挂鉤時,貨幣直接體現着黃金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在貨幣與黃金“脫鉤”的同時,貨幣本身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虛擬化,即貨幣本身只是一張紙,只有在發行貨幣的政府信用的支持下才有價值。這時人們已不可能用一種有固定價值的“參照物”來確定貨幣的價值,而只能用貨幣的購買力來間接的衡量其價值。而且由於整個經濟系統中不再有貨幣受金本位制的限制而自動退出的機制,故貨幣的購買力就由貨幣數量與實體經濟的産出(主要是商品及服務)數量之間的關係來決定。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