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開篇,埃文 威廉姆斯就被描寫成一把抓住辦公室角落裏的黑色紙簍,不停地顫抖,手心直冒冷汗。此時的他,還是Twitter的CEO,不過很快就不是了,他遭到了創業夥伴和投資者的無情背叛。儘管他心有不甘,但大勢已去、為時已晚,作為這家公司的領導者,他的最後一個動作居然是對着垃圾桶嘔吐。
與此同時,在公司的某個拐角處,另一位Twitter的創始人比茲 斯通,剛剛敲完了電子郵件的最後一個字。郵件要告訴公司員工們,接下來會有一個重大消息發布。雖然具體內容尚不清楚,然而公司上下或多或少聽聞了有關公司高層更換的風聲。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迪克?科斯托羅就是即將要接替埃文 威廉姆斯出任Twitter新CEO的人選,他是知名的即興喜劇演員,也馬上是Twitter這家只有四年歷史的公司的第三任CEO。對於外界而言,科斯托羅是威廉姆斯“邀請”來的,但其中的奧妙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就像科斯托羅內心十分清楚,他當務之急就是想呼喚傑克?多西回來,而後者除了是Twitter曾經的聯合創始人外,還是2008年在一場相似的權力鬥爭中被埃文?威廉姆斯趕走的犧牲品。
此時的傑克 多西,正在他剛創辦不久的一家手機支付公司裏焦急地等待捷報,可惜計劃不如變化。他是成功地“策反”了埃文 威廉姆斯的權位,但他卻因為威廉姆斯的阻撓,其回歸曾一心一意參與創建的Twitter的計劃一再推遲……
此刻,時間2010年10月4日,上午。在世界歷史發展上,再平常不過。然而,對於一家年輕的、在不久的三年後成功上市,成為互聯網巨頭的科技新貴來説,這必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的開始。忘掉那些“車庫”或“寢室”創業的橋段吧,也不妨將志同道合、情比金堅的溫情暫時擱置一邊。如果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組織的地方就有政治,那麼,在Twitter這家公司身上,你將徹底地看到,在利益分配、觀念衝突、權力得失面前,曾經的戰友、好夥伴是如何上演一個關於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故事。的確,它具有好萊塢商戰電影的情節,但它並非虛構,純屬寫實。
這也正是身為作者的尼克 比爾頓反復強調的:還原一個真實的Twitter。在《孵化Twitter》一書中,他旨在追溯該公司的發家史——從一個看似簡單、沒有人真正知道它有什麼用、今後如何走向的創意,發展到一種讓各界名流和革命者都使用上癮的移動互聯應用。更為重要的是,它成功了,締造了一個新的硅谷帝國,而這時,從來不會缺資本市場的錦上添花。就在2013年11月7日,Twitter在紐交所上市。上市當日,發行價為每股26美元的Twitter股票以45.10美元的高價開盤,並最終報收44.94美元,較發行價大漲了72.84%,公司市值高達245億美元。相比較兩年前Facebook上市當天險些破發的窘境,Twitter的表現堪稱完美,至於它的未來則更加有想象空間。
於是從很多方面看,尼克 比爾頓的《孵化Twitter》都生逢其時、賺足了眼球。第一,這本書的出版填補了有關Twitter企業傳記的空白,雖然它未經官方的正式授權,但Twitter現任和前任董事會成員及公司所有創始人集體同意接受超過65個小時的採訪以及大量文獻資料的佐證,確保了整本書不會只是作者個人主觀臆想的産物,其客觀性、準確性還是值得信賴的。第二,既然在Twitter的發家史中,幾個創始人之間分分合合、不乏背後捅刀子的恩怨,梁子是如何結下的?那麼,這種內部不團結,又是如何轉危為安讓公司渡過難關的?還有,埃文?威廉姆斯和傑克 多西已經鬧翻了,至今除了威廉姆斯還持有公司少量股份外,創始人們都不再從事日常工作,可這種古怪少見的治理模式為何有效?第三,歸根到底,Twitter始終創造了一段硅谷的傳奇,它勢必會成為後來無數互聯網創業者學習、借鑒的榜樣,我們關心的是,這家公司在資深的數字商業觀察者、《紐約時報》科技版專欄作家尼克?比爾頓眼裏,又作何評價。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當《孵化Twitter》在國內同步發行時,副標題被改成了“從蠻荒到IPO的狂野旅程”——對比原版的“金錢、權力、友誼和背叛的故事”,沒了現實露骨,多了勵志意義。倘若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風雲人物(企業)為標準,這本書和差不多同一時期出版的布拉德?斯通的《一網打盡:貝佐斯與亞馬遜時代》註定會成為年度話題之作。
不過話説回來,其中的話題也包括作者尼克?比爾頓本人明顯的立場傾向。就像前幾年兩本Facebook馬克 扎克伯格的傳記,一個版本來自本 梅茲裏奇的《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誕生史,一個關於性、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另一個出自大衛 柯克帕特裏克之手的《Facebook效應》。而當時人們看的電影《社交網絡》正是改編自本 梅茲裏奇的作品,影評將扎克伯格塑造為一個孤僻的、野心勃勃的“電腦奇才”,會為了公司而選擇背叛朋友。《孵化Twitter》走的是接近《意外的億萬富翁》的路子,不難發現,就連副標題似曾相識。即使有區別,尼克 比爾頓也是把重點放在埃文 威廉姆斯身上,着力在肯定他、同情他,而不是第一任CEO的傑克?多西——儘管人們並不否認Twitter出自多西的創意,但比爾頓認為他沒太多功勞,因為Twitter已經發展到一種談論“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的信息媒介,而不是多西起初設想的狀態更新器。
這也正是本書最為人們詬病的地方。比爾頓“偏袒”威廉姆斯太多了,他把威廉姆斯描繪成受人尊敬、大家都願意與他共事的老闆,將他對Twitter的遠見作為貫穿文章的線索,告訴讀者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偉大的Twitter。即便當威廉姆斯打算解雇某人時,他也一定是為了Twitter着想而做出的“英明”選擇。相比較而言,多西則遜色太多,甚至可以被看成是比爾頓對多西的“誹謗”。在比爾頓的筆下,多西多半隻會發一些“我早餐吃什麼”等推文的俗人,曾在自己製作的電子錶格上出錯,同時,為了攀爬權力高峰不顧犧牲友情,最終只能落得孤家寡人地活着,其在舊金山的家被描述為“空蕩的玻璃做的‘天空之城’”。比爾頓還嘲諷多西在被踢出公司後,試圖標榜為又一個斯蒂夫?喬布斯——後者曾被董事會趕出公司,後來揚眉吐氣地回歸。
但就此認定尼克 比爾頓落入俗套、有失公允,則有點過於嚴苛。作者自然可以有他的立場,況且,比爾頓最“厲害”之處在於,他不僅有幾百小時的採訪記錄、參閱了上千份文件(包括員工電子郵件、董事會PPT、投資文檔、合同、員工日曆、合夥文件等),還通過使用幾十萬份照片、視頻和微博作為主要素材,來盡力避免當事人因為“記憶缺陷”或“有意隱瞞”所造成的彼此矛盾的説法和事件失實。
書的最後,比爾頓用完全電影畫面感的語言來想象一位名叫哈德菲爾德的宇航員,用Twitter跟地球上的人們互動問答,“雖然人們觸摸不到他,但是人們能夠與他交談,可以讓他覺得不那麼孤單”——這似乎表明比爾頓已不滿足於寫一本書,且有意在打造一個電影劇本。如果這是真的,在《喬布斯》、《社交網絡》之後,人們又多了一份期待。
拋開電影名不説,至少這部電影頗合時宜地講述了一個必定廣為傳頌的精彩故事,而主題除了“藍色小鳥如何一飛沖天”還有就是從威廉姆斯到多西到斯通,“創始人為何孤單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