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1.0版的城鎮化存在的成績和問題後,自然就明白要推進2.0版的新型城鎮化就必須解決此前存在的問題。在考慮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對城鎮化對於中國未來的巨大價值做一個全面梳理。
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城市或城鎮對比農村有哪些效應。城鎮與農村的區別在於聚集程度,在人口密集的城鎮中,至少可以産生四項效應。
第一個是最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城市和企業一樣,都會有一些固定成本,比如基礎設施和企業廠房、設備、辦公樓等。這種固定成本會因為産量增加或者聚集更多人口而被攤薄。於是我們可以看見農村修建一條公路其人均成本要遠遠高於城市,其收益率也會遠遠低於城市。這也是為何中小城鎮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其人口規模過低,基礎設施投入會使得其回報很不划算。同時由於城市人口規模大,容易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擴大內需,給城市裏聚焦的産業更多的商業機會、成長機會。而企業也會因為城市聚焦後的規模效應,有足夠的人力和基礎設施支撐,便於做強做大。我們可以看見城市化剛開始階段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所以諸如鋼鐵、汽車等工業企業基本都是在城市裏面。
第二個是社會分工效應。經濟學創始人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用很大篇幅談了分工帶來的巨大價值,其講述的縫針生産的案例成為很多人解讀分工的樣板。其認為,如果將縫針的生産過程分解為下料、成型、磨尖、鑽孔、拋光等幾道工序,和一個工人從事所有的加工相比,每人只負責一道工序,其生産效率會增加數十倍。這表明了通過分工可以提高專業性,從而提高生産率,推動經濟增長。事實上,正是由於規模聚焦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産,推動了分工,提高了生産率,推動了經濟快速、持久的發展,最終也惠及到所有民眾。①這種專業性分工必須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上,而要想進行交換,就必須有足夠的産業和人口聚集。於是擁有人口和産業聚焦特點的城市就成了可以大幅提高交換的平台,推動了社會分工的專業化和細化,最終提高了勞動生産率。最近很紅火的電子商務就是因為城市裏面産業分工導致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後配合物流業的發展,推動了這個産業的發展,接着為了誠信需要出現了支付寶等各種金融工具,又推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電子商務的發展和不斷深化都是依託在城市帶來的社會分工之上的。
第三個是推動創新的效應。城市裏面人多,人多以後就容易出現頭腦風暴和思想激蕩,這種激蕩會推動思想的創新。同時城市裏面企業多,容易推動這種思想創新的産品化,通過研發將其變成市場需要的産品。這些需要資金的支撐和孵化,而資金往往在城市才能夠提供。
第四個是提高環保、節能效應。儘管現在城市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差,環境越來越差,但農村的土壤和水污染更為嚴重,因為其缺失設施和資金投入。再考慮到城市人口聚焦較大,人均造成的環境破壞遠低於農村人均造成的環境破壞,從更大範圍上可以説城市聚焦降低了生態和環境破壞。對於節能同樣如此,城市的集聚效應會降低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運輸能耗,也會降低能源生産單位到消耗單位的運輸能耗。
有了這些效應,城鎮化必定可以産生巨大的價值。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新城鎮化可以破解當前不公平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可以擴大經濟內需,可以改善經濟結構,還可以推進新四化的融合。
首先,城鎮化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建設緊密關聯。通過打造新型城鎮化推進社會公平,立足於提供全民的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龍頭,必定有利於緩解當前存在的各方面問題,比如改善民生、推進社會公正、建設美麗中國等,從而使構築和諧社會成為可能。
其次,城鎮化是中國最大的內需。我國實際的城鎮化率還很低,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於一些與我國發展階段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世界52%的平均水平。從2011年統計數據上看,中國城鎮化率剛過50%,其中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若按城鎮戶籍人口統計,城鎮化率也就在35%左右,比對世界我國差距還很大。差距就是潛力,這説明我們的潛力很大。按照現行統計,我國過去20年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按此計算,城鎮化率再提高20個百分點,還需要較長的時期。考慮到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鎮化需要的時間會更長。真正的城鎮化率應當是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最後基本公共服務也應該是公平均等的。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有着巨大潛力和廣闊的成長空間。
聯合國關於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報告預計,中國城鎮化從現在到2030年還會保持一個較快的速度,屆時城鎮化率將提高到65%~70%。目前我國每年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有1000多萬,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我國城鎮人口還將增加3億左右,相當於美國的人口總量。中國城鎮化的規模和潛力,在世界發展史上是空前的。
城鎮化的過程是農民轉為市民的過程,這意味着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意味着巨大消費潛力的釋放。目前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倍,人均消費也是農村居民的3.1倍。如果一個農民真正成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至少將擴大3倍以上。比較世界各國,中國農業土地生産率很高,但勞動生産率較低,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或者説農民就業不充分。中國農村勞動力就業還不充分,還有相當大的空間,這也是發展的潛力所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意味着勞動生産率的提高,還意味着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因此,從需求角度講,城鎮化有利於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從供給角度講,城鎮化有利於大幅提高勞動生産率。①
再次,城鎮化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當前,農業産業就業過剩,工業和信息化結合後就業承載力下降,同時大部分傳統工業出現了産能過剩。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要發展必定需要産業支撐,主要依靠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服務業,必定也會跟隨財稅、投資等各種政策的傾斜支持,必定會有利於優化中國經濟結構。
最後,城鎮化可以和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深入融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意味着要提四個方面的新型化,也就是“新四化”。而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在推進新四化同步過程中,新型工業化處於主導地位,是發展的動力;新型農業現代化是重要基礎,是發展的根基;新型城鎮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夠一化托三化,有利於促進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可以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和城鄉居民收入。
對於1.0版本城鎮化取得的成績和問題,以及城鎮化對中國的巨大價值,作為當前主政中國經濟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是非常清楚的。
早在1991年在北京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時,李克強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獲得了1996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文中有大量的篇幅闡述了未來的城鎮化路徑,分析了中國傳統二元經濟結構的特性,提出了“三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換的思想和若干相應對策。
從這可以看出李克強對城鎮化早就有過系統深入的研究。2012年李克強比較頻繁地在各種平台上對城鎮化予以發聲,這種密集的發聲實際上推動了社會對城鎮化的大討論,非常有利於集思廣益地匯聚全社會對城鎮化的思考。2012年9月7日,李克強在中央組織部、國家行政學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舉辦的省部級領導幹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學員座談會上發表講話,相對系統地反映了其對城鎮化的一些思考。這篇講話涉及五個方面:一是城鎮化是現代化應有之義和基本之策;二是城鎮化是我國最大內需潛力之所在;三是城鎮化需要不斷強化産業支撐;四是保障糧食安全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五是推進城鎮化需要深入研究一些重大問題。
2013年1月15日李克強到國家糧食局糧食科研院調研時,首次提出了以新型城鎮化為主導的“新四化”戰略。在2013年3月17日的兩會總理答中外記者會上,李克強首次提出了“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概念,實質上也是通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最終讓“四化”變成“新四化”。
從李克強關於城鎮化的系列講話和思考中,能夠感覺到其主導的新型城鎮化的理念在發生巨大改變:一方面更加強調以人為本;另一方面更加凸顯調結構、轉方式的升級版的“新四化”的同步推進;再一方面強調了制度改革紅利對於激發城鎮化內需潛力的巨大價值。
各種信息匯集,讓我們感覺到中國2.0版本的新型城鎮化的未來路徑主要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第二,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第三,以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力為支撐;第四,以制度改革創新作為保障。後面的幾章我會就新型城鎮化的具體路徑予以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