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02 數字化精神病:沒時間,真的沒時間
總是忙得不亦樂乎。“所有事情都接踵而至。”我在募捐、談判、做空中飛人。每週都要趕兩個航班,飛往不同目的地。所有事情都在同步進行。沒時間,真的沒時間。 —電子人類學家安柏 凱斯發給我的短信 連谷歌都認為你已超越了同時出現在不同地方的人類極限時,你就知道自己遇到麻煩了。 某個早晨,我還沒適應時差,暈暈乎乎地坐在柏林遠郊一家酒店大堂內,必須等到下午才能辦理入住手續。幸好大堂提供無線網絡,互聯網又24小時不眠不休,我可以趁機處理一些工作。從紐約市郊趕到柏林市郊,我已經有14個小時沒有查看電子郵箱了。收件箱內已經有別人發的第二條甚至第三條提示信息,發件人奇怪自己為什麼還沒收到回信。(這也提醒了我:總是太快回郵件,會讓人産生不切實際的期望。) 轉機時,我並非沒有嘗試過上網。飛機起飛後,機艙內也提供無線網絡服務,但因為一直有人在用Skype(訊佳普)打電話,結果所有人的網絡連接都崩潰了。當空乘人員第三次重啟系統時,我放棄了,吃了一片藥,看著電影睡着了。抵達機場後,我又用蘋果手機嘗試了一下,仍無法登錄。現在,我坐在酒店裏,終於可以處理所有待辦的事情了。 那些帶有紅色驚嘆號的郵件來自紐約的一個經理人,他急於為一個有關互聯網道德的活動尋找演講嘉賓。我記得在他那個活動的第二天,我在密蘇裏州有一場演講,但我想也許可以當天上午參加紐約的活動,下午再乘飛機趕往密蘇裏州。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還是決定打開谷歌日程表核實一下。谷歌告訴我,由於我使用的是一個陌生的IP(網協)地址,它需要問一些問題才能確認是我本人要登錄,問題包括我兒時的寵物、我的出生地等。結果,我申請到的30分鐘的上網時間很快就用完了。因此,我只好到前&再要一張寫有網絡密碼的小紙片,重新點開谷歌要我證明身份的頁面。然而,這一次谷歌讓我徹底心煩意亂起來。它説,我似乎嘗試在不同地點同時登錄。作為預防措施,谷歌將封鎖我的賬戶,直到它能證明我就是我。谷歌將給我的手機發送一條短信,以驗證我的身份,但問題是,我的手機在德國根本沒法使用。 於是,在那個下着雨的霧濛濛的德國清晨,我愚蠢地決定在無法登錄數字日程表的情況下,貿然地規劃自己數字時代的日程。我回復説,只要可以在中午之前離開,我就能去參加上午的演講。你現在或許已經猜到了:當回到紐約,向谷歌證明自己的身份並成功登錄日程表後,我才發現自己記錯了。密蘇裏和紐約的活動居然是在同一天上午。天啊!這是一個“當下的衝擊”式的噩夢:我居然需要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點。無論我多麼擅長運用數字技術,也終究是分身乏術。 與人類可能珍視個人獨特性的特點不同的是,數字媒體最突出的特性是其精確的複製能力。數字文件甚至數字程序都能被複製,在不同場合同時存在。這是與以往不同的。在現實世界,我們迄今為止所知的所有複製品都只是盡量保證與原件相似。就連我們看的電影都是先從原始負片印製到中間負片,之後再複製成拷貝片。就像連續複印紙張一樣,每複製一次都會增加一些噪點,但也比不斷播放原始負片而嚴重磨損要好一些。與此不同的是,數碼拷貝是對原件完全一樣的複製,對被複製品也不會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複製品已不再是複製品。從被複製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它們就是原件。 在模擬世界,原件必須好好保管,緩慢的複製過程相當於破壞過程。原始負片每被複製一次,就會褪色一些。博物館禁止使用閃光燈,因為閃光燈的強光會使原始畫作逐漸失去光澤。和膠片不同,數字拷貝不是從一個母體印製;它們本身就是原件,感覺更像是克隆自己,而非生育下一代,仿佛徹底重生般地去開展新活動。 然而,人類只能模擬。 只要運用得當,具有無限分發能力的數字製作和數字網絡能向外傳播我們的想法、觀點、能量和影響力。我們可以同一時間在不同地點發揮影響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以前只有國王、總統和演藝明星才有的國際影響力。我們在文化和社會中的角色也許不再是被動的讀者或者觀眾,而是積極的游戲參與者,但這種自我引導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以前,我們難得能在經歷的引領下,一心一意地沿着嚴格控制的敘事路徑前行。在這種“自主選擇曆險”的游戲理念中,以及按照這種新方式構建起來的文化、工作場所、政治領域中,我們必須時刻轉動眼球,對周遭的一切活動都保持警覺。 無論身在何處,那個虛擬世界中的我仍在不斷遭受信息和郵件的狂轟濫炸。我們不斷收到郵件,新聞不斷滾動播出,臉譜網狀態不斷更新,日程安排得滿滿的,消費者資料和信用記錄也時刻調整着。就像身處一場游戲,我們還沒有做的事不會坐等我們注意到它們。一切都在同時發生,有時相隔甚遠。把握時機就是一切,所有人都沒什麼耐心。 儘管我們同一時間只能出現在一個地方,但數字空間中的那個自己卻被分佈在不同設備、&&和網絡之中,使用同一個身份。在設備、&&和網絡內的人和程序,與我們的數字地址和資料&&在一些,仿佛他們就是我們本人。人們總是會問“為什麼他不回復我的郵件”,而永遠不會想 “他什麼時候才能上網查收一下我發給他的信息”。 數字設備以及受其激發出現的Outlook(微軟的網絡郵件服務)類郵件管理軟體,允許我們衝破故事講述者設定的十分嚴苛的時間線,使我們這群受未來引領的生物轉變為完完全全注重現在的人類。然而,與完全處於現在相比,當下主義的經歷更使人心煩意亂、更注重周遭,也更加令人精神分裂。對很多人來説,敘事崩塌一開始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因沒有方向、沒有計劃、沒有敘事而幻滅和莫名不安。但是,不同於腎上腺素或者雙倍濃縮咖啡,數字技術可以用一連串同時産生的需求彌補這種漫無目的的隨波逐流。也許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但是我們將以更快的速度到達那裏。是的,我們也許置身於一些巨大的存在性危機中,但我們實在是太忙了,竟然沒有注意到危機的存在。 我們從很多憂心忡忡的醫生和人類學者那裏聽説了活在數字時代的種種不利影響。他們公布的這些新發現值得我們思考。誠然,所有這些警告在某種程度上有可能都是真的。當年還有人針對汽車和蒸汽機發出過警告,甚至還有書面語言和法則對一向靠故事口口相傳保持統一的部落帶來的威脅,以及印刷版《聖經》對教皇以及神父權威構成的威脅。我們使用的東西的確能改變我們。為了理解並應對“當下的衝擊”,我們也許應該對數碼活動因果關係的後果少些關注,對數碼環境中蘊含的更大啟示和要求多點兒關心。這並非關乎數碼技術如何改變我們,而是關乎我們在如此數碼化的世界裏如何改變自己和他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主要靠數碼設備和Outlook類郵件管理軟體接收信息的世界,這種思維模式帶來的主要影響之一就是要把嚴格的數字時間當成我們自己的時間。我們的數碼世界永遠處於開啟狀態,不斷給我們推送最新的股票報價、消費者趨勢、郵件回復通知、社交游戲更新等,所有這些都一起涌入我們的智能手機。這些不斷冒出的、吸引眼球的提示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很多手機都增加了一種新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滑動屏幕查看最新提示。所有人、所有事情都不免被一些緊急情況侵擾,就像在電話總機的年代,電話接線員打斷通話插入一條親戚的緊急信息,或者20世紀60年代新聞主播打斷正常節目插播一則有關兇殺案的特別報道。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有可能被其他事搶佔。通常,我們僅僅把干擾的內容列入我們準備同時做的其他事情的列表裏。 這種干擾不僅僅使我們的認知能力趨於衰竭,更糟糕的是,它使我們産生了一種錯覺,似乎我們必須趕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速度,以免與現在脫節。畢竟,這些都是即時動態,世界任一角落幾乎同時向我們推送信息。到處都有攝像機,鏡頭對準了華爾街和哭墻,對準了開羅的帳篷營地,對準了佛羅裏達一家寵物商店內的小雪納瑞。 我們認為,唯有與信息潮保持同步,才算真正活在當下。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不僅這些設備的速度快過我們,設備本身也不能反映“這裡”和“現在”這些構成現在時態的合理要素。這些來自於周遭的報道都是關於剛剛發生的事情。看起來似乎只要完全理解和消化它們就能擁有現實,就像在一個超棒的媒體控制室裏監控着同一時刻所有地方發生的一切。似乎臉譜網上的所有更新、所有推文、所有郵件、所有實況視頻集合在一起,就能描繪出某個時刻我們真實的個人狀態或商業環境。很多公司正將所有這些數據實時糅合在一起,以數字和圖表的方式為我們呈現出來,並聲稱這些就能代表我們真實的一面。即使真是如此,它們收集的也只能算是過去的、快照般的片面印象。我們在臉譜網上的個人資料和社交圖標或許錯綜複雜,但記錄的仍然只是時間長河中的一個瞬間、一個靜態畫面。 追求數字化的做法可以理解,但難免有些自我拆&。大多數以閃電般速度獲得的信息是如此瞬息萬變,以至於等我們看到時它們就已經過時了。我們急切地調換車載電台頻道,希望找到一個正好播報下一分鐘路況的電台。然而,路況報告警告的擁堵路段往往早就疏通了,但對我們正堵着的路段卻只字未提—唯有當我們自己撥打電台電話告知時,他們才可能知道。這就是令人覺得諷刺的地方:當我們竭盡全力試圖與所有信息保持同步時,信息本身也在追趕着我們,但往往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我們為了與數據流中任何一個微小變化保持同步而採取的特別措施,到頭來只是放大了這些變化在萬事萬物中的相對重要性。根據這些虛擬世界的微小變化,投資者進行交易,政客做出回應,朋友給出判斷。這些數字世界的分支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犧牲掉了與自己所處的、更真實的當下之間的連接。以數字化狂轟濫炸為特點的虛假現在與我們所處的真實當下之間的緊張關係,構成了第二種“當下的衝擊”,我們稱之為digiphrenia(數字化精神病)—digi意指digital(數字化),而phrenia指心理失調。 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應該完全忽視這個數字化媒介塑造的現實。恰如我們找到了比恐懼和憤怒更健康的方式來應對敘事崩塌一樣,我們有很多與數字信息打交道的方式,並不需要把我們的意識解析成離散的二進制單位。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節奏或機構、商業的周期給機器編程,使之與我們的行動保持同步,不必屈服於注意力分散和時間斷層所導致的精神分裂狀態。電腦並不會受到“當下的衝擊”,只有我們人類才會,因為只有我們人類生活在時間裏。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