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藍圖中把工業化放在了首位,工業生産尤其是製造業升級轉型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英國作家彼得 馬什所著《新工業革命》一書在中國出版上市。馬什在書中提出,新工業革命時期,開發新概念,加強企業間合作,並將研發成果應用於新産品,所帶來的利益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新工業革命的特點
“從1780年到20世紀末,人類共經歷了四次重大工業革命,蒸汽機革命、運輸革命、科技革命和計算機革命。”馬什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現在人類正處於新工業革命當中。
馬什認為,五次工業革命表現為人類製造業的五個不同階段,分別是少量定制、少量標準化生産、大批量標準化生産、大批量定制化、個性化量産。我們現在正處於個性化量産階段。
“通過標準化設計和生産流程生産出滿足客戶特殊需求且可接受的産品,以及如何提供經濟實惠的産品是新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馬什&&,新工業革命催生了新的生産方式:定制化生産、綠色生産、本土化生産將成為趨勢,而這一趨勢將以同質化方式在全球展開。
馬什&&,隨着很多企業推出融“大規模定制”和“批量個性化”於一體的業務來拓寬選擇,“定制化”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另外,在新工業革命中,産品的製造地將更加分散,反映在工業生産商就是越來越多的製造商會將其製造業鏈條混合分佈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一新時代將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民主化’時代”。
隨着自動化水平顯著提升,從事製造業的一線工人數量佔全球人口比例將相應下降,越來越多工人將從事有技術含量的工作。馬什在書中提出,手工生産將仍然具有很強的市場需求,具備這些技能的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在特定領域高歌猛進,只要企業選擇的工業領域具有足夠競爭力,消費者樂意支付高價格。
“未來,各公司的重心在於改變自己的方法,以適應全球製造業更為廣泛的平台。”馬什&&,“純設計”製造商將會成為一個更為重要和動態的群體。這樣的公司將主要聚集於高成本地區,會在産品開發方面投入大量員工,並將産品生産轉至世界上工資水平較低的國家。
在新工業革命的價值鏈中,不同生産企業是獨立的,散佈於全球。考慮到技能和成本因素,個體經營將更適合本地製造。大多數製造商,無論是富裕國家還是貧窮國家,都需要制定全球戰略。“他們必須善於從全球視角考慮尋找供應商、客戶和合作夥伴。”
價值鏈體系
隨着技術變革、通信便捷以及製造業發揮作用越來越大,價值鏈運作方式也産生極大的變化。一個産品的價值鏈可能涉及全球上百家公司和個人。製造業價值鏈分散分佈,為世界各地公司提供了機遇,這些機遇將隨着工業革命的推進而增加。
價值鏈各部分相互&&的方式被稱為“互聯製造”。馬什&&,2000年左右,互聯製造的作用開始全面顯現,新工業革命也幾乎同時拉開序幕。
在互聯作用推動生産型工業革命的進程中,全面互聯製造是第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50-1930年,製造商主要依靠海外營銷部門進行全球商品銷售;第二個階段大約從1930年開始,各公司開始在更大範圍、以更大力度開設海外製造合資公司;第三個階段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在一批有快速發展跡象的新興國家中,各大公司開設分廠,通過低成本獲益。
新工業革命價值鏈體系中,在發達和發展中地區同時開展製造業務,被稱為“混合製造”。由於生産標準化、通信技術和物流網絡的發展,設計和生産的分離在高成本國家已相當普遍。
馬什&&,要理解這種模式,關鍵是企業要理解來自不同國家管理者應對具體挑戰的行為,並以最適當的方式進行統籌。“這種方式的極致是成為‘純設計’或‘無工廠’製造商。”
“在此策略下,公司完全停止在自己的工廠生産産品,把生産分包給其他公司,這些承包商通常位於低成本國家。”由於相關公司擁有對産品的法定所有權,並對産品進行設計和銷售,所以該公司仍是製造商。
馬什説,價值鏈涉及全球企業間的關鍵&&。&&需要保持結構穩定適用,不應過於死板而導致企業失去變通的自由。“自由聯合”是形容最成功價值鏈形式顯著特點的恰當詞彙。新工業革命將為有活力、有技術能力企業開展聯合奠定良好基礎,使之在競爭中保持領先。
中國樣本
在中國,“走出去”戰略是試圖獲得新技術和市場來彌補其低成本製造技能和經驗的不足。工程機械、鐵路設備製造、汽車製造、計算機設備製造等領域企業紛紛通過海外並購提高産品質量、獲得先進技術。
“中國的製造商越來越傾向於向海外發展,通過建立海外生産基地實現中國業務重點由低技術向高技術的轉移。”馬什&&,這一戰略的實施中心是歐洲,可能是因為中國急於通過進軍歐洲企業所擅長的機械領域而掌握專業技術。
“歐洲對於外資參與工業似乎更加開放,與美國相比,其貿易保護情緒較少。”馬什説。
馬什認為,中國政府扶持飛機製造、燃氣渦輪機和低排放柴油發動機等産業,以踐行進軍高價值工業領域的策略,而依靠銷售中國製造的商品盈利的海外公司往往對技術和設計寄予厚望。
新方法在鐵路工程領域得到驗證。數十年中國業務拓展取得成功之後,包括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在內的中國鐵路機車和軌道信號領域的大製造商,通過與西方或者日本的鐵路工程公司建立合作關係,開始嘗試將産品銷往海外。
“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如歐洲和美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一樣,並非一帆風順。”馬什説,困難産生的原因,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以及管理者採用不同方式處理産品開發或市場營銷中的技術問題。文化分歧表現在多個方面,中國企業從召開會議的方式到企業對待員工或客戶的方式都完全不同。
馬什&&,中國和外國企業都在努力實現全球化,他們的利益交叉越來越頻繁。製造業的部分價值鏈逐漸延伸到中國以及在其他國家經營的中國企業。同時,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將更多産品和工藝轉移到製造業的高附加值領域,對新合資企業的中外雙方,培養互相學習的意願和尋找合作的共同點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合作與競爭中學會接受並適應中國,對於世界各地的諸多企業來説變得越來越重要。”馬什説,“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他們將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正確的方法延續本國的快速增長期。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緊密&&將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