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走向民富時代
2013-09-30   作者:李治華  來源: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字號

作者:滕泰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前不久筆者看到《民富論: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一書作者滕泰博士,對林毅夫教授“新結構經濟學、後發優勢可讓中國繼續高增長20年”觀點的批評,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潛力來自何方”的熱議。除了讚同滕泰的觀點之外,我覺得比觀點更重要的,是文章透出的理性精神和科學思維。

  滕泰對林毅夫及其後發優勢理論的質疑和批判,不是從道德層面展開的,也沒有把新結構主義簡單地等同於凱恩斯主義,而是從新結構主義理論的天然缺陷入手,即比較優勢並非天然存在,貿易才是推動國際分工的源動力,也就是説新結構主義本身是因果倒置的,這一點很高明。因為如果新結構主義的理論本身是有問題的,那麼,林毅夫的“後發優勢可以讓中國持續二十年高增長”的結論自然不攻自破,而作者提出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只能源於新供給主義重啟的改革,而非後發優勢”自然就有説服力。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民富論》一書本着“把每一個或具體,或理論的問題説清楚,但又絕不説教”的思路,通過科學的研究分析,總結出與“民富國強”有關領域的歷史規律,提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派的基本觀點和軟財富思想體系,並客觀冷靜地指出我們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行之有效的戰略。這既是滕泰本人的特點,也透露出“70後”一代學人的一些群體性特徵:走出國門接受現代教育,受益於市場經濟,具有全球視野,擺脫意識形態和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束縛。從讀者角度看,全書因謀篇布局的邏輯性,學術觀點的創造性,所討論問題的實用性而具備很強的可讀性。

  “民富”、“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顯然,這些書名中出現的關鍵詞既有民富和國富國強的邏輯關係問題,又有新供給主義和軟財富的理論創新,還存在未來百年的時間跨度。而書中所探討的具體問題,比如人口政策、城鎮化、移民潮、對外貿易、金融、國防等,又和每個人利益相關。也就是説從學術角度既考慮理論創新,而從一本書的角度又要考慮謀篇布局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從讀者角度還應考慮文字的可讀性和內容的有用性。

  針對今年引發熱議的中國夢,作者明確指出:國富民窮不是中國夢。作為一種理念,從國富到民富,已被全社會普遍接受,本書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從如何打破國富民不富的歷史慣性,以民富重啟改革需要什麼樣的路徑和原則等角度,進行了新的解讀。如何才能實現民富,則是本書的重心。

  民富理念的實現,首先需要創造性的理論支撐以及由理論而來的具體戰略。在我看來,新供給主義和軟財富始終是“民富論”的兩翼,或者説,“民富”就是新供給主義和軟財富的出發點和歸宿,而人口、貿易、金融、國防等戰略,主要圍繞新供給主義和軟財富,這應該是本書大致的邏輯體系。但是,軟財富和新供給主義究竟是平行的兩翼,還是有包含關係的,本書沒有明確,有待作者在將來的新作中厘清。

  從時間維度上,作者將百年繁榮分解為循序漸進的三個歷史階段:未來十年,三十年,一百年。不同的歷史階段需要不同的改革路徑和相應戰略:未來十年靠新供給主義重啟改革,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從供給端重新定義了經濟周期,提出大幅降低稅負成本和融資成本等間接融資成本,放鬆壟斷和管制等直接供給約束,盤活現有存量,開啟十年經濟增長;未來三十年,必須解除供給端的抑制,依靠正確的人口、貿易、金融、國防、財富戰略,引領中國經濟走上持續繁榮之路。

  按照我對書中觀點的理解,如果中國政治社會不出現大的動蕩,新供給主義一定成為新一屆政府未來十年最現實的選擇。因為從理論本身,新供給主義比凱恩斯主義更市場化,更自由一些,又比奧地利學派更務實,更有可操作性,這很好地兼顧了穩定和發展。從現實情況看,過去十多年政府主導經濟的“子彈”,無論是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是政府投資“鐵公基”的“子彈”,都已經被“打光”,未來新的“子彈”只能在新供給主義的“工廠”中製造,而書中的人口、城鎮化、貿易、金融、國防戰略,就是新供給主義的“子彈”。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讀書無用論”是功利者們的座右銘 2013-09-03
書店倒閉並非因不讀書 消費習慣改變成主因 2013-07-15
總理都能“抽出時間讀書”,您呢? 2013-05-27
第18個世界讀書日 各地溢書香 2013-04-25
世界讀書日:數字化時代的思考定力 2013-04-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