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如何誕生的
2013-09-04   作者:吳曉波  來源:經濟參考網
分享到:
【字號

  國有企業是那種“看上去像企業的政府”,而政府則是“看上去像政府的企業”,它們從各自的利益訴求出發,成為微觀經濟領域中的逐利集團。這種制度一旦形成,民營企業集群就被間夾其中,進退失措,成為被博弈的對象。這一中國式經濟體制延續千年,迄今未變,而管仲,正是“始作俑者”。

  在宏觀管制的戰略思想下,管仲最重要的制度創新是鹽鐵專營。它的影響綿延兩千餘年,迄今猶存,幾乎成為中國式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保障。

  齊桓公與管仲多次切磋富國之策,齊桓公建議對人口、房屋樓&、樹木、六畜徵稅,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來,稅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財物,自然會招致人民的不滿。最好、最理想的辦法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據此,管仲提出了“寓稅於價”的辦法--把稅收隱藏在商品裏,實行間接徵收,使納稅者看不見、摸不着,在不知不覺中就納了稅,而且不至於造成心理上的抵抗。

  在具體辦法上,管仲給出了簡單的七個字:“唯官山海為可耳。”——只要把山、海的資源壟斷起來就可以了,山上出鐵礦,海裏産海鹽,是為鹽鐵專賣制度。

  在農耕時期,鹽和鐵是最為重要的兩大支柱性産業,無一民眾可以須臾離開。管仲對鹽和鐵的專賣收入做過舉例説明。他説,萬乘之國的人口約為千萬,如按成人徵人頭稅,應繳納者約為一百萬人,每人每月徵三十錢,為三千萬錢。如果進行鹽的專賣,每升鹽酌量提價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萬錢,就可望得到一倍於徵人頭稅的收入。而在表面上,政府確乎不曾徵稅,不致引起人民的“囂號”反對。不僅在國內如此,還可運鹽出口而獲取重利,這等於煮沸取之不盡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齊國納稅,即“煮沸水以籍天下”。

  鐵的專賣也是一樣。管仲説,大凡一個農戶,無論是從事耕作還是做女工,都需要針、刀、耒、耜、銚、鋸、錐、鑿等鐵制工具,只要在一根針上加價一錢,三十根針就可收三十錢,即等於一人應繳的人頭稅了,由此類推,則全國收入總數亦不下於人頭稅的徵收總額。表面上,國家並沒徵稅,實際是“無不服籍者”。

  管仲提倡鹽鐵專營,但不是主張政府親自下場,創辦國營鹽場或國營鐵廠--後世之人學管仲,認為專營就是國營,多入歧途。

  比如鹽業,管仲實行的是專賣政策,開放鹽池讓民間自由生産,然後由國家統一收購。由於控制了鹽業的銷售和産量,進而控制了價格,齊國的鹽銷售到別國去,售價可以抬高到成本價的四十倍,國家和商賈都得利頗豐。

  在冶鐵業上,管仲實行的是國有民營。他首先嚴厲地強調了國家對所有礦山資源的壟斷,所謂“澤立三虞,山立三衡”,他&&法令宣布,只要一發現礦苗,就馬上要由國家保護和封存起來,有敢於擅自開採者,左腳伸進去的,砍左腳,右腳伸進去的,砍右腳。之後,政府又控制了鐵器的定價權,並對所生産出來的鐵器進行統購統銷。在這些前提之下,管仲開放冶鐵作坊業,允許由民間商人自主經營,其增值部分,民商得七成,政府得三成,相當於徵收30%的所得稅。

  由政府控制資源所有權,然後把經營權下放給民間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潤,這就是後世非常流行的“資産國有、承包經營”的雛形。

  鹽鐵專營的政策,對後世政權産生了重大且根本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讓中國從此成為一個“獨特的國家”。我們説“中國特色”,無此為過。

  在西方的經濟理論中,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唯一的來源是稅賦,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或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學派都無分歧。卡爾馬克思就曾言,“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即便在當代的制度經濟學理論中,這一認識也未有改變,道格拉斯諾斯認為,政府是“一種提供保護和公正而收取稅金作為回報的組織,即我們雇政府建立和實施所有權”。

  在西方的法治意識中,從來強調公民的納稅人角色,從14世紀開始,“無納稅人同意不得徵稅”這個理念在法國和英國似乎都牢固地確定了下來。人們經常提起這句話,違反它相當於實行暴政,恪守它相當於服從法律。特別是在美國,商店直接把商品價格與消費稅分列出來,讓你買一杯咖啡都意識到自己在納稅。可是在中國,統治者更願意“寓稅於價”。陳寅恪曾説中國的統治術中有“詐術”的成分在裏面,管仲那句“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便是最好的印證。

  “管仲變法”之後,中國的政府收入由稅賦收入和專營收入兩項構成,後者的實現,正是通過控制戰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資,以壟斷專賣的方式來達成的。在這種體制內,政府其實變成了一個有贏利任務的“經濟組織”,從而也衍生出一種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國家必須控制“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支柱性産業”,國有企業應當在這些産業中“處於主導地位”。

  在這种經濟環境中,國有企業是那種“看上去像企業的政府”,而政府則是“看上去像政府的企業”,它們從各自的利益訴求出發,成為微觀經濟領域中的逐利集團。這種制度一旦形成,民營企業集群就被間夾其中,進退失措,成為被博弈的對象。這一中國式經濟體制延續千年,迄今未變,而管仲,正是“始作俑者”。

(本文摘自:《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吳曉波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讀書無用論”是功利者們的座右銘 2013-09-03
書店倒閉並非因不讀書 消費習慣改變成主因 2013-07-15
總理都能“抽出時間讀書”,您呢? 2013-05-27
第18個世界讀書日 各地溢書香 2013-04-25
世界讀書日:數字化時代的思考定力 2013-04-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