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財政懸崖”邊緣徘徊着;中國經濟面臨着“冰與火”的考驗;日本在經濟泥沼中掙扎着,絕望之時,他是否會狗急跳墻……
這一切僅僅源於自由競爭市場嗎?“看不見的手”遭遇幾百年來未曾有過的挑戰,理性人的選擇為何越來越偏離理性?
回憶過去的時候,我們總會帶着無窮無盡的留戀,並不自覺地放大了昔日的美好。儘管有些時候,我們現在的生活比過去更美好。“二戰”結束後的30
年間,美國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且年均收入增長率達到3%。從此,美國擁有了一個在經濟上充滿活力的中産階級。在那個年代,公路和橋梁得到良好的維護保養,且每年都開工建設許多重大基礎設施;更令我們歡欣鼓舞的是約翰 肯尼迪總統帶給美國人的一句名言,“不要問你的祖國能為你做些什麼,問一問你能為她做些什麼”。我們堅信,美國人必將在登月競賽中勝利。那時,美國人多麼樂觀。
昔日的流金歲月已風光不再。在隨後的幾十年裏,美國經濟陷入了超低速增長泥潭,只有處於收入金字塔最頂端的人,才能保持有效的收入增長。比如説,美國大公司CEO
們的薪金增長了10 倍,而他們員工的小時工資在扣除通脹因素後卻在下降。此時,中産階級已負債纍纍。
儘管美國上下對高速鐵路和智能電網的需求近乎饑渴,但這些設施的新建提議一再遭到國會的否決。現有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日趨老化,亟待修繕。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要忍受顛簸起伏的道路和危機四伏的橋梁。給水網絡和排污系統則時不時地罷工,無數校舍破爛不堪,甚至搖搖欲墜。基礎設施投資被大幅削減,資金被挪用到監控前蘇聯遺留下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核原料項目上。
美國的政治體制近乎癱瘓,還要面對眾多迫在眉睫的問題。對於主宰人們行為的基本事實或邏輯的無端忽視,似乎是癱瘓的根源。2008
年金融危機導致大規模失業,而我們幾乎找不到有效對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約翰 梅納德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大蕭條”時期送給我們這樣的教誨:深陷衰退的經濟體極少能迅速自我痊癒。消費者不可能引領經濟復蘇,因為他們不僅債務纏身,還要為了保住飯碗而提心吊膽;企業也無法引領經濟復蘇,因為大多數企業産能過剩。凱恩斯得出如下結論:政府是唯一既有能力又有動機刺激消費、恢復就業、引領經濟復蘇的角色。
迅速蔓延的失業使經濟就像一架已經飛在天上、僅搭載着幾位乘客的飛機,兩者都已徹底喪失了創造價值的機會。為何不能採取一些措施避免這樣的浪費,沒有人能説得清其中的原因。經濟刺激計劃的反對者會斥責政府浪費開支,儘管很多常規項目還在嗷嗷待哺。比如説,美國內華達州交通署(Neva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提供的資料顯示,80 號州際公路上有一段10 英里(約16.1
公里)長的路段破損嚴重,現在維修的成本約為600 萬美元;如果兩年後維修,氣候和過往車輛會對路基造成更嚴重的損壞,維修成本可能高達3 000 萬美元。